小余读报:金牌榜第一之后

2008-08-24 09:21     来源:新华网     编辑:贺晨曦

 

  专栏主持:小余

  本届奥运会,中国金牌榜铁定第一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人必非之。所以紧跟这个荣耀的便是各种各样的品评之声。如果以一种狭隘的心态来看,这里的“摧”就是摧毁,而“非”就是非难。但是,如果换种平和心态来看,这里的“摧”和“非”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发现不足的机会和检讨提高的动力,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嘛!因此,我们欢迎切中要害的批评,不需要廉价肤浅的赞美。

  “举国体制”是金牌榜第一后落入人们口中的首个话题,西方媒体认为中国这次的好成绩全都应归因于中国的“举国体制”,而媒体对这个体制的看法也莫衷一是。《扬子晚报》为此进行辩护,说道,“也不是中国独一家,别的一些国家为夺金也会不惜动用财力、人力和物力,培养优秀运动员。这‘一些’当中也包括批评中国的美国”。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魏纪中先生近日也向媒体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五岳散人不这么认为,他在21cn社区撰文,说道“举国体育”不叫体育,以政府为主导的职业体育很难催生真正的体育精神。新加坡《联合早报》也对这一体制提出批评,“在体育走向大众、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今天,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举国体制还是少提为妙。”《燕赵都市报》也觉得有些不妥,“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脱节的客观现实并不能完整地诠释体育精神。”

  静止地看问题,容易让人产生短视的错觉,所以有必要引入历史的眼光。人大教授张鸣从体育历史发展的角度,指出了举国体制的价值所在。现代体育发源于西方,落后国度的人们对此概念一无所知,因此“后发国家要想在体育运动方面迎头赶上,势必要走一些超常规的道路,举国体制就是一种。”“从结果上看,这种体制不仅可以为国家争荣誉,对各个运动项目的引进和推广,也有很大作用。”不过他还是提醒到,“这种体制,只应该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是一个体育发展的引子,“终究要走向全民体育和市场化的方向。”

  中国奥运代表团副团长崔大林崔大林虽然表示我国要继续坚持“举国体制”,但他也意识到了这一体制的弊端,对媒体解释道:“举国体制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而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举国体制也要相应加入新的内涵。”

  面对金牌榜第一这个骄人的战绩,《中国青年报》用了很中国的方式庆祝,那就是低调,文章说:“东道主最大的荣耀不在于自己拿更多的金牌,而在于让客人玩得很爽、拿金牌拿得很快乐,让客人在北京赛场上有更好、更完美的发挥。”有趣的是,温总理在会见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时就祝贺美国奖牌榜总数依然是第一,这可能是低调面对金牌榜夺魁最好的表率了。

  客人玩得爽不爽,高不高兴,我们说了不算,还得看客人的态度。“飞人博尔特向四川灾区捐款5万美元”和“美国花样游泳队打出‘谢谢你,中国’条幅”的新闻在互联网上颇受网民欢迎;几天前“外星人”菲尔普斯对水立方也是赞不绝口;就算是打枪出了意外,错失金牌,埃蒙斯夫妇还是对北京奥运志愿者的热情服务表示感谢……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客气地说道,通过奥运会,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美国纽约时报也说,中国崛起的不仅是金牌,在未来,中国还将在艺术、商业、科技和教育方面留下同样超越我们的足迹,西方应该习惯这种“中国超越”。

  我们希望《纽约时报》的预言成真,但是我们更应当明白预言只是预言。“举国体制”帮助我们实现了金牌的超越,但在更多领域,我们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前行之路依旧布满荆棘。因此,面对这些如潮的表扬,我们不要被冲昏了头脑,切记《中国青年报》的建议,低调。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