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身柴米油盐和佛经
法悦师父说,她从不见报,之前拒绝不少媒体采访。因为这次带我们去找她的大叔常帮助寺庙,所以她才没拒绝我们的采访。她不想出名,更不想别人认为她在炒作。即使之前她在网上发表的文章中,也并没有提及自己,只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关注寺庙和孩子们。
听居士讲,寺院长大的孩子最终的归宿还是寺院。对于这些孩子的未来,法悦师父是矛盾的:一方面她希望孩子们好好上学,有出息;另一方面她也知道寺院的条件有限,很难供养他们念大学。不过,在她看来,最重要的是做一个善良的人。
四处借债精打细算
法悦师父不喜早睡,晚上常熬夜看佛经。
寺庙大殿墙角书柜里,拥挤地堆放着各种经书,有的有幸安置在书柜里,有的只能占据着客厅的桌子。每天,法悦师父都要念不同的经书。
每天清晨6点30分早课完毕后,她便开着电动车去集市买菜。她顶着光亮的头,着一件黄色僧服,在热闹的集市上,总能引来异样的目光。
没皈依前,她如所有妙龄女子一样,和朋友逛街买衣服、看电影、听流行歌曲、唱KTV。现在的她把自己埋在柴米油盐和佛经里,和妙瑜姑一样。
妙瑜姑带着法悦师父在寺院后山种些时令蔬菜,但寺院孩子多,不够吃,更多时候依靠自己买。有时居士们会送些自家地里的蔬菜。法悦师父常在朋友圈分享菜肴的制作方法,如“5分钟学做100种好吃的素菜”。她照着网页一点点学。妙瑜姑生病无法下床做饭,法悦师父得做两种饭:一种适合妙瑜姑吃的易消化的食物,一种适合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吃的饭食。
去年年底,信众们要为法悦师父过生日,虽然她嚷着说不过生日,但几位信众还是给她订了一个蛋糕。法悦师父接受了蛋糕,并把蛋糕分给孩子们,毕竟孩子们平时很难吃到,她自己一口也没吃。文子则送她一束花,她悄悄把花束上的卡片收藏至今。“她是个心善又长情的人。”文子说。
有朋友听说她出家,只在朋友圈问问,但从没见过面。剃度后,她重新结交朋友,多是佛教徒。有的已过耄耋,有的还是孩童。有次,她看见老同学在朋友圈上面表现出来的状态很差,自己不方便现身,就找到认识老同学的现在朋友,去开导老同学。
“对人好,就是结善因。”有次,小恬干妈袁女士拜佛后,电动车刹车出问题。袁女士阻止她帮忙修理,改口说车挺好的。可法悦师父已拿来工具包,挽起袖子,蹲在地上开始检查。简单修理后,她叮嘱袁女士最好去维修店好好检查。“怎么能让师父做这种事呢!”离开时,袁女士一脸抱歉。
“她是学会计的,来寺院帮我精打细算,”妙瑜姑说,寺庙一直靠四处借债过活。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农历六月十九、农历九月十九这三天是观音圣诞,才有灯油钱。
法悦师父每天睁眼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怎样省钱。“妙瑜姑是能够指引我修法的师父”,说起对师父的情感,她说,她们既像亲人,又像师徒,但是又超越这些。每次妙瑜姑有病不去治时,她都急得直掉眼泪。
一个人当三个家长
寺里每顿饭大家都坐在一起吃。每次吃饭时,法悦师父先盛饭给妙瑜姑,她说这是示范长幼有序。孩子们在厨房安静地排队盛饭。饭桌上的配菜:一盘炒白萝卜、两碗酱料、一盘笋干、一盘萝卜干,主食:稀饭。
“萝卜营养好,要多吃,”法悦师父趁小恬低头喝粥,飞一片萝卜进小恬碗里,小恬皱着眉头一脸恳求地望着她。双方对峙几秒后,小恬在法悦师父严厉的目光中败下阵,迅速塞一整片萝卜进嘴巴,再吞下一大口粥。法悦师父笑着点头,又夹起一片萝卜,慢慢靠近小恬。小恬如临大敌,捂着碗口,又不敢挪走碗。萝卜片从饭碗上空掠过,最终落入法悦师父自己碗中。
小恬如释重负的表情,逗得法悦师父哈哈大笑。法悦师父反复唠叨多吃蔬菜,长得快,长得高。“我现在可唠叨了,我自己都嫌弃,可就怕小孩子记不住呀,”她笑了,脸颊的痘痘红艳艳的。她想不通自己做的素菜这么美味,孩子们为什么总爱去学校门口买1元一份的白水面条呢,“一点营养都没有,又不卫生”。
小恬天生唇腭裂,被父母遗弃在福利院,养到3岁时,她又被送到寺里,妙瑜姑带她做了修补手术。宝鑫则是被父母寄养在寺庙,是这里唯一的男孩,也是最让法悦师父操心的孩子。
老师常打电话说,宝鑫在学校捣蛋。上周,老师又打电话告状,宝鑫揪前面女生的头发。还在生病的妙瑜姑立刻找来竹条,竹条每落在宝鑫手掌一下,她就要咳嗽一下,随着动作起伏越大,她咳嗽得直不起身来。法悦师父把妙瑜姑扶进屋子,宝鑫看见妙瑜姑的病容,哭得更厉害。
“男子汉不要哭,”法悦师父低下身子,用袖子擦净宝鑫脸上的泪水,“你是寺院长大的孩子,要做表率,怎么能欺负女同学呢”!她半搂着他。小恬跑过来,重复了一遍法悦师父的话,宝鑫这才破涕为笑。
寺院经济拮据,只能保证孩子们正常吃穿用度,零用钱对他们来说是种奢侈品。关键时刻,如孩子晚上10点还没写完作业意味着晚睡,第二天上课肯定没精神。她会鼓励孩子们,10点之前写完作业奖励2元零花钱,期末考试主科都上80分的,奖励3元。
其实,小恬、宝鑫、秀娟的家长会都由法悦师父参加。每次来到学校,她最怕遇上学生下课。学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呀,尼姑下山了。”她不以为意,只怕会影响3个孩子。幸运的是,孩子们很懂事。家长会结束,她留下来从老师那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淘气不听话的,她只能双手合十,请老师体谅寺院的孤儿,多费心思。教师节时,她不忘给老师发条祝福短信,感恩老师平时的照顾。
法悦师父手机微信里有小恬、宝鑫、秀娟三个家长群。老师常把作业发到群里。有次,秀娟的数学老师在家长微信群留作业。那晚9点多,刚回到寺里的法悦师父猛拍脑门,来不及吃饭,开着电动车赶到阿太的寺庙,阿太住处门外有道1米多高的矮墙。她不想惊动阿太,右手支在矮墙上,左手挽住前襟,斜身一跃,“啪嗒”轻松落地。
原来,16岁的秀娟正读初一。去年夏天,大病后的阿太,身体虚弱。法悦师父安排在附近读书的秀娟和阿太住在一起,方便照看。
秀娟看着来人,惊讶地瞪大眼睛。法悦师父做出噤声动作,把手机递给秀娟,示意她快速抄下。回去时,夜晚山路两旁没有路灯。电动车依靠前视灯的朦胧灯光,摇摇晃晃地行驶着。来回折腾1个小时。秀娟说,如果她不认真学习,觉得对不起姐姐。“我不怕挨打,只怕姐姐失望的眼神。”
除了日常作业,法悦师父希望孩子们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法悦师父说,村里孩子多,得知文子经营一家培训机构后,她和妙瑜姑商量后决定让文子在空置的老房开国学班,免费教孩子们读书,寺里的孩子和村里的孩子都能学点东西。(记者 花蕾 刘淑清 谢明飞 编辑 陈世国 沈桂花 视觉 肖美瑞 叶炎平)
[ 责任编辑:郭碧娟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郭碧娟
原稿件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