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宝岛眷村 过客的心灵故乡

时间:2010-07-23 14:32   来源:SRC-947

在眷村,邻里之间亲如一家

    近年来,台湾眷村被大举拆除或迁建,形成眷村文化的危机。不论村里村外,愈来愈多关心文化发展的朋友集结成一股力量,以实际的行动来保存眷村文化,不让眷村在台湾多元的文化上缺席。

    什么是眷村文化?眷村文化就呈现在眷村的餐桌上、窄巷间,还有居民的言谈举止、价值观上。眷村人在台湾的“衣、食、住、行、育、乐”等生活点滴,经过累积后,逐渐形成眷村人特有的文化轮廓。尽管不同军种和地区的眷村样貌互有异同,但对大部分居民而言,“穷则变、变则通”的克难本质、忠心耿耿的爱国精神、“邻居犹如亲人”的邻里关系,无疑是所有眷村的共同基调。

    吃在眷村

    台湾的眷村味,集合了大陆各省的美食地图。麻辣够味的辣子鸡丁、外酥内脆的烧饼油条、韧劲十足的山东馒头、肥而不腻的东坡肉,以及饺子、麻辣锅、包子、甜酒酿等不一而足。这些台湾常见的口味,其实大都来自于1949年前后的大陆移民。也许当初只是聊慰思乡之情,或做个小生意养家糊口,没料到却创造出丰富的现代台湾饮食。

    以隶属空军的三重市三重一村、台中清水信义新村和银联二村为例,部队迁移到台湾之前,曾长期驻扎四川、贵州一带,来到台湾之后,他们还是吃着麻辣的四川菜,操着四川口音说话,即便他们并不都是四川人,却将口音与川菜都移植了过来。居民以云南人为主、来自滇缅边境的桃园县忠贞新村,米干、米线是他们的主食,其饮食特色影响了附近平镇、中坜地区,形成云南美食的大本营。大薄片、豌豆粉、椒麻鸡等正宗云贵小吃,这里全部都可以吃到。

    在经济条件不佳、物资匮乏的年代,克难的精神也反映在美食上,家家户户的妈妈们都练就了就地取材、随机应变的好功夫,这一餐的剩菜剩饭,再稍作加工,又可以饱餐一顿。眷村的人情味浓厚,与邻居分享家里的私房菜,更是所有眷村的生活常态。村口常见的面摊或烧饼油条豆浆店,更是眷村人乡愁的一部分。

    农历新年是眷村最精彩的饮食舞台,过年前各家院子开始吊挂广东香肠、湖南腊肉、南京板鸭、金华火腿等,种类繁多,各有风味。偶尔出现的冬天阳光,蒸晒出肉品的油脂滴地,腊味随风四溢,年味浓得化不开。年节里,酒也是重要角色,做腊味少不了金门高粱,年夜饭餐桌上更是不能没有它,其他像是马祖老酒、绍兴酒等也都轮番上阵。

    穿在眷村

    每个眷村总会发现几个木板小招牌,上头排列着油漆手写字体“修改衣服”“修改军服”。手巧的眷村妈妈靠着裁缝的手艺,帮客人换拉链、修改裤长,因为物资缺乏,大家可舍不得轻易丢弃衣物。部队里淘汰的旧军服变成居家服,孩子的衣服则是手足之间一个传一个,要是破了,加上补丁又可以再穿几年。

    美援物资也是不少人的衣着来源,“净重五十公斤”的面粉袋内裤,如今早已成为怀想当年的经典笑料。教堂的外国神父提供美国百姓捐赠的旧衣,也陪伴着许多人度过春夏秋冬。一般而言,军人的穿着要简单多了,大部分军人都是穿着军服拍结婚纪念照和宴客,休假外出时,也会穿着军服和家人出游。除了省事又拉风之外,坐车、看电影、逛动物园,还有军人优待票可买。

编辑:何建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