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蒋介石庐山训话:官长无廉耻怎能打败“赤匪”

时间:2011-01-11 09:40   来源:龙门阵

  核心提示:1933年7月18日上午,庐山五老峰下的海会寺正在举行“中国国民党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军官训练团”(简称“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一期开学典礼。临时修建的操场上,整整齐齐地站着1840名军官,个个目不斜视,神情严肃。一身戎装的蒋介石站在“军人魂”三个大字的横幅下面训话:

  “我们军官团这一次在庐山训练,和民国13年总理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的意义,完全是一样的。不过黄埔的使命,是完成第一期革命的责任,而今日庐山的使命,是要完成第二期的革命责任而已,也就是先要消灭赤匪,再来收复失地,完成安内攘外之大业,尽到我们第二期革命的责任!”

蒋介石

  1933年7月18日上午,庐山五老峰下的海会寺正在举行“中国国民党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军官训练团”(简称“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一期开学典礼。临时修建的操场上,整整齐齐地站着1840名军官,个个目不斜视,神情严肃。一身戎装的蒋介石站在“军人魂”三个大字的横幅下面训话:

  “我们军官团这一次在庐山训练,和民国13年总理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的意义,完全是一样的。不过黄埔的使命,是完成第一期革命的责任,而今日庐山的使命,是要完成第二期的革命责任而已,也就是先要消灭赤匪,再来收复失地,完成安内攘外之大业,尽到我们第二期革命的责任!

  “现在的军队不成个样子,腐败、骄惰、散漫、自私自利,不团结、不统一,连小小的红军都不能打败。其根本原因就是一般官长没有廉耻,没有血性,没有良心,不讲礼义,丧失了革命精神。这是我们一般官长最大的耻辱,尤其是我做统帅的最大耻辱。

  “我们以后能不能剿清赤区,与整个革命的成败、党国的存亡,统统都要看这次训练能不能发生效力。所以希望各位教官和学员,认清这次训练的重大意义。”

  静听训话的军官们都明白,这次庐山训练,的确是大不寻常,切不可掉以轻心。

  一

  1933年5月17日,气候还不太炎热,蒋介石就从南京到了庐山。他要在这个幽静的“夏都”好好思考一下党国大事。

  1928年至1930年10月,国内连续爆发了宁汉战争、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和蒋冯阎大战,蒋介石指挥战斗力较强的嫡系部队作战并采取收买、分化等手段,取得了这几次战争的胜利,中国局势暂时趋于稳定。蒋介石宣告“深信本党统一中国之局势已经形成,叛党乱国之徒,今后决无能再起”(蒋介石《告中央同志书》)。因此,踌躇满志的蒋介石准备在国内全面实行独裁统治,在不触动当时中国根本矛盾的情况下,实施有限的改革。他准备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整肃社会,发展经济。他在1930年10月10日为纪念“双十节”发表的《告父老文》中提出了“整理财物”、“澄清吏治”、“发展经济”、“厉行地方自治”、“肃清匪共”等五项政治措施。随后召开的国民大会颁布了一些法规法令,力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经济。中国的经济也因此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壮大。但在此时,日本也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策划了“九一八”事变,占领我东三省,之后又准备全面发动侵华战争。面对外敌步步入侵,蒋介石顽固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一方面命令东北军放弃抵抗,压制国内抗日力量,另一方面调集大军,抓紧了对苏区的“围剿”。

  蒋介石虽然在“五项政治措施”中提出“肃清匪共”,但他因连续击败了各路诸侯,有些飘飘然起来,根本没有把红军放在眼里,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装备又差,不堪一击。直到连续碰了几次壁之后,才发现自己错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在军阀混战的几年中迅猛发展,红军主力达到10万人左右,创建了赣南闽西中央根据地及闽浙赣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广西左右江根据地等。蒋介石以前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各路军阀上,现在腾出手来了,集中对付共产党和红军。

  1930年12月,蒋介石抽调10万杂牌军向苏区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5天内,张辉瓒的第十八师被红军全歼,张辉瓒被红军活捉;鲁道源的第五十师大半被歼,第一次围剿失败。1931年2月,蒋介石又抽调20万杂牌军向苏区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半月之内,国民党军四战皆败,被歼3万多人,第二次围剿又失败。同年7月,蒋介石再组织30万杂牌军,向苏区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两个月之内,国民党军又连遭败绩,被歼3万余人,第三次围剿又失败了。

  三次大规模围剿都遭到失败,蒋介石才慢慢清醒,开始正视红军的力量。1932年6月,蒋介石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策划部署第四次围剿红军事宜。蒋介石吸取前三次围剿因轻敌未派嫡系主力部队参战的教训,决定派陈诚率12个师,充当进攻苏区中央根据地的主要突击力量。12月底,50万大军向苏区扑来,各路将领都喜形于色,认为有中央军主力参战,一定能全胜而归。谁知事与愿违,1933年2月27日,红军主力在黄陂、蛟湖一带伏击陈诚的第五十二师,全歼该师,师长李明负伤被俘;2月28日,红军主力又在霍源附近重创陈诚的第五十九师;3月21日,陈诚赖以起家、声称从未打过败仗的第十一师在草苔区遭红军毁灭性打击,只逃走了不到一团兵力。消息传开,各路围剿大军兵无斗志,将不敢前,纷纷退回,第四次围剿又遭到惨败。蒋介石在写给陈诚的手谕中,不得不哀叹道:“此次挫败,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

  第四次围剿苏区的失败,使蒋介石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一方面,他承认自己以前低估了红军,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国民党军队已是一支“丧失了革命精神”、“缺乏信仰”、“贪生怕死”、“腐败、骄惰、散漫、自私自利、不团结、不统一”的军队。依靠这样的军队想荡平苏区、消灭红军是不可能的,仅靠惩处一两个将校也不能解决问题。此外,在蒋介石心头,还有另一层忧虑。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中国东北,东三省很快沦陷。蒋介石在日本留过学,深知日本的国力、军力均远远超过中国,日本人决不会只满足于占领东北,中日间必将会爆发更大的战争。中国的国力本来就弱,军队装备本来就差,军队又是如此纪律涣散贪生怕死,没有一点战斗力,连装备很差的红军都无法打败,将来中日一旦发生更大的战争,这样的军队如何能与日军抗衡?

  如何提高国军的战斗力,成了蒋介石的心病。他抛开一切事务,来到庐山,就是要认真思考这一问题,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编辑:何建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