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是台湾席草的收割与加工季节。21日,记者走进“台湾席草之乡”福鼎市前岐镇,只见道路两旁田地里,堆满正在晾晒的席草,一路上不同规模的席草加工户随处可见,丰收的喜悦写在这一方百姓的脸上。
坐落在前岐镇福东街的前岐福东草编公司总经理陈兴帱开心地说:“今年公司出口台湾席已达5万多条,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如今,前岐镇这根来自台湾的小“草”带动的生产总量约占全国15%,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草席加工基地之一。
草木也成金,台湾席草技艺传承300余年
台湾席草是前岐镇传统特色经济作物,用其编织成的草席具有细致精密、柔软挺洁、吸汗力强、凉爽舒适等特点,深受消费者欢迎。据《福鼎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前岐引进台湾席草种植,“席草其体三棱,善织者价值苏席之半”。
陈兴帱说,民国时期及以前,桐山、前岐、店下等乡镇农民曾利用门口田、烂泥田种植席草。新中国成立后,因种席草需占用良田,影响粮食产量,故未鼓励发展。1981年,福鼎县科委从中国农科院引进改良后的台湾席草种苗,在前岐垦区试种成功,随后席草种植与加工业逐步兴起。1998年,前岐镇把席草业列入农业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如今,前岐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草席加工基地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始,前岐席草农户开始手工编织草席,不断走街串巷叫卖。1998年,当时的前岐镇加工、销售大户陈兴帱把产品带到了广交会、深圳高交会,签来了50多万元订单,产品远销东南亚。
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没有巨大的产地批发市场的辐射,就凭着前岐人的“闯”劲和“钻”劲,前岐的草席遍及全国的东西南北。现在,许多国内知名专业市场已成为前岐草席的集散地,先进的通信手段、互联网等也正成为销售渠道。席草业外贸势头强劲,市场涵盖日本、英国、美国、阿根廷等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50余个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口花色品种多、出口口岸多、出口附加值高的显著特点。
据了解,前岐镇现有台湾席销售人员100余人。陈兴帱说,前岐席草产业化经营属专业销售队伍拉动型,通过销售大户或经纪人,把市场与加工、生产联结起来,并涌现出加工专业村、种植专业村。可以说,遍布全国各地的草席销售大军是前岐席草业能迅速崛起,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关键。
武洋村村民黄愈社笑容满面地说,他今年第一次种植台湾席草,产量达1200公斤,较本地席草产品亩产750公斤整整高出了450公斤,且品质好,一公斤价位高出了老产品1元。
黄愈社受益于福东公司推出的“公司+农户”模式。该公司免费提供农户种苗,可以带动1000余户农户种植,按今年4至4.8元一公斤价位计算,一亩可有4000元左右收入。陈兴帱说,产、供、销,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只有实现每个环节效益的最大化,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喜的是,今年广州春交会,席草价格提高了20%,农民种植席草的热情大大提高,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坚实的原材料基地,助推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