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籍志士参加祖国抗战
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广大台胞自发组织起来,反抗日本殖民统治,死伤数万人。血的事实告诉广大台胞,要想摆脱压迫,仅靠自身力量远远不够,必须自强不息,争取借助祖国力量。1920年代,台籍青年承先人遗志,辗转来到内地。在广东、北京、武昌、上海、南京等地,他们组织团体,有北京台湾青年会、韩台革命同志会、上海台湾青年会、厦门台湾同志会、闽南台湾学生联合会、中台同志会、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台湾民主党等,从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活动。[1]
李友邦,原名李肇基,台北芦洲人,1906年生,青年时期在岛内自发参加反日活动。1924年投奔大陆,6月在广州参加广东警卫军讲武堂,11月转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旋离校。1926年12月,李肇基等人酝酿成立了广东台湾学生联合会,编辑出版《台湾先锋》杂志。得到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的支持,广东台湾学生联合会更名为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参与者有张克敏、李祝三等人,属秘密结社,利用报纸、宣传文书等,联络台籍青年,从事革命工作。
1927年3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逝世2周年的日子,广东台湾革命青年团发表《敬告中国同胞书》:“祖国现在已进入革命发展的时期,我台胞应认清时潮,急起直追,来参加祖国的革命,我们每想念及台湾,便会联想到我们的总理,他虽然已经逝世了,但是他的伟大精神仍继续在指导东方弱小民族的革命运动。我们知道孙先生逝世的日子,就是我们失去了伟大领导者的日子,同时也是叫我们应肩起一切革命责任的日子。”台籍青年呼吁,“中国民众团结起来援助台湾革命!毋忘台湾!台湾的民族是中国的民族!台湾的土地是中国的土地!”[2]
谢雪红,女,台湾彰化人,1901年生,本名阿女,苦力的女儿。1925年4月到上海,逢五卅运动,她参加游行,接触中共党员。此后,她化名“谢飞英”,进入上海大学社会系,结识潘钦信、蔡孝乾、翁泽生等台籍青年。1926年,谢雪红、林木顺经中共党员的推荐,前往莫斯科。她进入“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就读,林木顺入中山大学就读。[3]
1928年4月15日,台湾共产党建党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家照相馆二楼举行。除中共代表彭荣(彭湃)和朝鲜共产党代表吕运亨外,参加者有台籍青年谢雪红、林木顺、翁泽生、林日高、潘钦信、陈来旺、张茂良等人,选出中央委员林木顺、林日高、庄春火(缺席)、洪朝宗(缺席)、蔡孝乾(缺席),候补委员翁泽生、谢雪红,书记林木顺,组建“日本共产党台湾民族支部”,组织上归日共领导,业务上由中共代为指导。[4]受共产国际“殖民地人民要争取独立”政策的影响,台共制定了政治纲领:“1、打倒总督专制统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2、台湾人民独立万岁。3、建立台湾共和国。”[5]台共主张台湾独立,是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前提和目标的,这与祖国大陆人民打倒列强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摆脱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台共这一纲领在当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1928年6月,谢雪红返回台中家乡。11月,日共的新指示传抵台湾,谢雪红召集林日高、庄春火在台北家中开会,谢雪红获选中央委员。台共人数甚少,群众基础薄弱,毫无实际斗争经验,受到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影响。台共一开始就与台湾本土资产阶级划清界线,放弃列宁的先联合进步资产阶级完成民族独立的斗争策略,发动对本土资产阶级的斗争。台共激进的政治主张照搬照抄共产国际的指示,完全脱离岛内的实际情况,新兴的台籍资产阶级避而远之,未得到充分发动的弱小工农群众无法跟随台共,得不到广大民众的呼应。法网严密的台湾总督府对台共严厉打击。1931年6月,谢雪红在台北被捕,被判刑13年。
1895年5月,丘逢甲领导反抗割台,结果失败,返回广东梅县老家。其子丘念台只有2岁,跟着家人内渡。丘念台15岁时,丘逢甲告诉他:“你明年十六岁要成年了,我命你别字叫念台,有两个意义:第一、是望你不要忘记台湾,一定要继我的志恢复台湾省,拯救那四百万的同胞脱离奴隶生活,复还祖国;第二、是明末清初有个民族意识坚强的学者,叫刘宗周,他的别号也叫念台,我希望你学他的立志和为人。”[6]
1918年前后,丘念台进东京帝国大学,结识了林献堂、黄国书、黄朝琴等人,与居留日本的台籍青年建立良好的友谊。他学得采矿法与企业管理,1925年春,返回广州。
久住广州的台籍青年刘邦汉结识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丘念台,过从甚密。1927年,台籍青年林云连等内渡厦门,转至广州,无意中相遇刘邦汉。他们结为同志,时常讨论有关台湾革命问题,于1932年3月成立台湾民主党。1933年10月19日,在广州的台籍志士林云连、余长啸、黄文光、刘武刚等人宣誓:“为我大汉民族争光荣;为我台湾同胞争自由。基于民族自主精神,创立台湾民主党。团结台湾四百万汉民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推翻日政府,建设台湾民主独立国。”[7]丘念台、林云连等人成立台湾民主党,要求建立“台湾民主独立国”,是要继承1895年丘逢甲等人建立的“台湾民主国”,驱逐日本侵略者出台湾。他们编印抗日刊物,活动于华南一带。台籍志士追求台湾独立,就是要摆脱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其矛头指向日本侵略者,在当时有其进步意义。
台籍青年承先人遗志,辗转回到祖国大陆,奔走呼号,历尽艰危,不断苦斗,就是要挣脱日本帝国主义的羁绊。他们对多灾多难的大陆同胞寄以无限的同情,渴望中国反帝革命运动的成功,希望祖国同胞能够施以援手,帮助他们摆脱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统治。大陆成为他们游学和开展反日活动的场所,中华五千年文化是他们的精神支柱,目的就是要两岸同胞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最终重投祖国怀抱。20世纪初的中国多灾多难,无力收复台湾。台籍志士呼吁大陆同胞关心台湾,历经挫折。
台湾总督府不能容忍台籍精英的反抗运动,屡兴大狱,引发台湾独立事件、黑色青年联盟事件、北京新台湾安社事件等案,文化协会、农民组合遭检肃,1931年台共被破坏,民众党被扣上“绝对反对总督政治和民族自决主义”的罪名遭到禁止。对台籍青年在大陆的抗日活动,台湾总督府秘密侦察,严厉打击,许多人被捕。
日本帝国主义有恃无恐,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运用领事裁判权与对岸政策,遣送一些台籍流氓到大陆贩毒,从事不法活动,破坏台胞与祖国的传统关系。内地部分民众对台湾人由“疏而远之”一变而为“恨而恶之”,一些台胞陷入“既不容于敌人又不容于祖国”的苦闷中,特别是在抗战前回内地的台胞体验最深。这种苦闷一度变为恐怖,在“宁错杀百人,不轻放一人”的口号下,一些台胞被内地军民疑为“日谍”,生命随时受到威胁。
台籍青年组织的抗日团体曾寻求国民政府的支持,但蒋介石害怕刺激日本侵略者,严禁各级党政机关与台胞的抗日组织接触,大陆一度高涨的反对日本在台湾殖民统治的斗争渐趋沉寂。台籍青年痛感只有祖国强大,才能拯救台胞,遂投身祖国的国民革命运动。
祖国革命不成功,台湾将无以光复。台籍青年纷纷返回内地,投军效命,奋勇先登。祖国抗日军兴,岛内外台胞,欢欣鼓舞,认为祖国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台胞必可重见天日。台籍志士李友邦成立台湾义勇队,还组织台湾少年团。
台籍志士谢南光(原名谢春木)是1920年代台籍精英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领导人之一。他以记者身份,来到大陆,不断向岛内民众报导内地社会状况。1938年9月18日,谢南光等人发起成立“台湾民族革命总同盟”,加强内地台湾人的联合。他们认为,“台湾革命乃中国革命之一环,中国抗战成功之日,即台湾各民族争得自由解放之时,故必须发动台湾各民族参加中国抗战。”对中国各党各派凡坚决抗战者,“均认为师友,以求其教益与援助。”[8]
为了摆脱日本残暴的殖民统治,台籍志士不断抗争,屡仆屡起,无奈日本殖民者法网严密,武力强大,仅靠台胞自身的力量,实难达成目标。祖国的抗日战争给台胞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他们看到了台湾解放的曙光:“台湾为日本帝国主义之南进根据地,就目前而论,台湾安定,倭寇则无后顾之忧,自可放胆进攻我闽粤各地,进而窥伺南洋群岛。但如台湾革命普遍发展,则倭寇之侵略政策,势必遭受重大打击。故加紧推动台湾革命,对于祖国抗战,实有莫大之帮助。就将来而论:中国欲保持强盛于久远,必须完成海上国防之建设,而闽粤海岸即成为我海上国防之重点;闽之厦门,粤之琼崖,台湾之澎湖,适互为犄角,而扼我海上交通之咽喉。至澎湖早已沦于倭寇掌握中,倘不收回,即海上国防必成残缺不全之局;欲收回澎湖,即非使台湾脱离日本帝国主义羁绊不为功。再就台湾革命立场言之:台湾为一绝海孤岛,被倭寇宰割垂半世纪,欲求自由解放,固须依赖台湾同胞之精诚团结与艰苦奋斗,但日本革命势力之赞襄与祖国之积极援助,亦为不可缺少之要件。由此可知,中国欲速获得最后胜利,而保持国家之强盛于久远,必须援助台胞重获自由解放,台胞欲变奴为主,亦必须协助祖国抗战。”[9]1940年3月29日,“台湾独立革命党”、“台湾民族革命总同盟”结成“台湾革命团体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