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台北有几条河南特色文化街道

时间:2010-06-22 08:08   来源:华夏经纬网

  2010年6月15日,记者随洛阳市杂技团武术表演队前往台北市,惊喜的发现这里竟然有洛阳街、郑州街、开封街等等充满河南文化韵味的特色街道,还有台湾同胞自称河洛郎——河南老乡。

  洛阳街位于市中心

  洛阳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单行道,长约400米,位于台北市繁华城区——万华区,属于市中心地带。

  这条街的西端是洛阳停车场,又叫“洛阳立体停车场”,是台北市一个规模颇大的综合性停车场。该停车场从地下室到大楼各个楼层布满停车位,里面停满了轿车、卡车和大型巴士。

  以西宁路为界,洛阳街分东、西两个部分。西半部的洛阳街两侧主要是居民楼,当地人称作“西宁国宅”,其中90%的居民都是国民党老兵,还有一个西宁市场,正在装修;东半部的洛阳街是商业街,主要售卖地方小吃和电子产品。

  还有郑州街、开封街……

  东半部的洛阳街,北侧有个“新中华商场”,颇为热闹;南侧则是台北市“万华运动场”和“福星国民小学”,可见穿着运动服参加锻炼的成年人和稚气未脱的穿校服的小学生。

  在“新中华商场”西侧,是一片小吃区。街上的两家面馆——“小吴牛肉面”和“建宏牛肉面”,其招牌上都写着“原郑州街牛肉面”。

  记者走进“建宏牛肉面”,要了一碗面。这家面馆做的牛肉面,汤红而稠,上面漂着碧绿的葱花,鸡蛋大的牛肉块有六七块。肉炖得很烂,入口醇香。

  面馆老板说,洛阳街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这片区域的街道几乎全以河南省及其城市名命名。洛阳街的北面是郑州街,南面是开封街,附近还有许昌路、信阳街、南阳街、河南一路、河南二路等,相信每一个河南人来到这里都会倍感亲切。

  老兵感慨抗战时在洛阳流过血

  在洛阳街和西宁路交叉口的花坛旁,记者遇到三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便上前和他们攀谈起来。当他们得知记者来自洛阳时,一位年纪长些的老人兴奋地说:“洛阳?我去过很多次,抗战时期,我在洛阳打过仗、流过血!”

  这位老人名叫萧明汉,今年89岁,湖南衡阳人,就住在“西宁国宅”。抗战时,他是国军整编52师33旅98团上尉排长,曾经在当时洛阳城西边居住,老人回忆,当时他们就在周公庙内驻扎。

  抗战时,萧明汉老人曾在洛河北岸和日本人浴血奋战,战火纷飞中,老人的右臂被日军坦克炮弹的弹片击中骨折,右臂上至今还有一块醒目的疤痕。

  另两位老人也是国军老兵。一位是蒯瑞军老人,88岁,曾在国军207师服役;另一位是刘伟老人,86岁,安徽阜阳人,在大陆时是警察,到台湾后才补充进军队。

  三位老人说,退伍后,他们均享受较好待遇,住的是政府提供的“国宅”,租金比较便宜,每个月还有补贴。

  前几年,三位老人都回过大陆,大陆飞速的发展让他们又惊又喜。“每天看电视,我们都关注大陆的新闻。大陆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们打心眼里高兴——身为中国人,谁不盼着国富民强啊!”刘伟老人说。

  年轻人自称河洛郎

  在万华运动场旁,记者和几个年轻人攀谈起来。得知记者来自洛阳,他们惊呼:“你是洛阳人,我们是‘河洛郎’,咱们是老乡!”

  台湾伦杰企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詹双民先生说,在台湾,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闽南人,也就是从福建南部迁来的居民,他们最初是从河洛一带迁至福建,所以自称“河洛人”或“河洛郎”。

  詹双民先生笑着说:“我们这些‘河洛郎’,希望更多的‘河洛老乡’,都能到洛阳街来看一看,认认老乡!”

编辑:何建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