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走近台湾南部乡村——农渔民

时间:2010-10-29 14:57   来源:新华台湾

美浓乡的农民

  新华网台北10月29日电(记者任沁沁)他们简单得可以毫不设防地对陌生人掏心窝;他们淳朴得一边捞鱼一边不忘对着镜头做出“V”手势;他们热情得满果园找寻一颗成熟的芭乐,希望记者能尝尝南部的好味道;他们专业得可以解决任何关于所种果树的疑难杂症;他们新潮得可以时时更新网页,了解最新农业资讯 他们是台湾南部的一群可爱的农渔民。

  会拉胡琴的琉球老农蔡水土蔡水土73岁了。在台湾的离岛小琉球上,和他一样年纪还活跃在农渔一线上的不算少数。“三个孩子都在高雄当白领,我和老伴留在小岛上种田养鱼,算是颐养天年。干活的人闲不住。”他乐呵呵道。在他3分(1分=0.1公顷)的农地上,种植着芭乐、甘蔗、莲雾、四季豆等各类果蔬,边上一个小鱼塘里,还养着一群吴郭鱼。放眼望去,宁静小园里充满收获的气息。园子里搭有一个棚子,老人家干活累了,就坐下来歇一歇,喝口水。在这个简陋的木棚里,放着一架胡琴。老人随手拿起它,柔和浑厚的琴音就开始回旋。

  “61岁那年学的,连续11个月,每个月上4个小时的课,终于弹上了。”蔡水土说,每节课花了1000元新台币的学费,但是他觉得值。“农民的手粗糙,但心是细的,也懂陶冶情操”。蔡水土常常走出琉球,走出台湾,到外面了解风土民情。说起大陆,他合不拢嘴,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桂林 “很多地方我走过了,大山大水,好人好景。将来还要再去走走的”。现在,老人利用起农闲时间,到当地的庙宇里,开设免费胡琴班,带着当地的小孩儿们学拉胡琴。

  “老人越来越多了,年轻人们都出去了。不知道以后的田地由谁来耕种。”这是老人的烦恼。不过,在天真的孩子们面前,开怀大笑的他是没有烦恼的。78岁农民夫妇依然“活跃”一线他们是记者见到的最“年迈”的一线农民了。在屏东县南州乡七块村,78岁的农民林明月和他的老伴郭玉盏,正忙着给莲雾剪枝。老太太站在1.5米高的梯子上,右手持剪刀,左手捧起需要剪掉的枝丫,动作熟稔,让人看了既佩服又担心。林明月夫妻俩经营着7分地,主要种植莲雾。“每天都要在果园里干6到8小时的活。一年下来,一分地可以收10万元新台币的毛利。”郭玉盏一脸满足地说,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我们赚多少都不在乎的。谈起莲雾种植经,老人一下子合不拢嘴了。林明月说,早前果农都舍不得疏果,觉得把果子生生剪掉是一种浪费,现在经过市场检验,都知道疏果之后的莲雾树,果子长得又大又好。林明月年轻的时候也种过稻米和甘蔗,那是当地最受欢迎的作物。他说:“那时候台糖南州厂占了南州乡将近三分之一的面积,糖厂不仅是当地地标,更是经济命脉。” 不过,后来随着糖价的下跌,糖厂最终结束了运营。经历了地方变迁的林明月惋惜地说:“其实可以咬咬牙坚持下来的,难关只是暂时的啊”。已有20个内外孙的林明月夫妇,过着儿孙满堂的幸福日子。“心里还有一个遗憾,没去过大陆。”他叹道。从远洋到近海:渔民专业户蔡明富蔡明富的三层小楼,在琉球小岛上是很普通。这个人均存款额在全岛居前列的小离岛上,人们过着富足而安宁的生活。

  62岁的蔡明富有一条不大的渔船,每天凌晨2点就出海捕鱼,小小的船在大大的海里那么弱不禁风,而他却不论寒暑依然坚持。 “出海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爱好。”蔡明富说,他喜欢大海,从十多岁的少年开始,就跟着大船到了远洋。“当一名船员,每次出海28天左右,回来歇几天又出去了。”这种状态,即使结婚了还是一样。出海的日子里,蔡明富的妻子就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等着他把钱寄回家维持家用。蔡明富的生活,也是当地很多渔民的写照。“正因为男人们都出海赚钱了,留下勤俭的妻子守家,把财产一点一滴都存入银行,才有了现在的人均高存款额。”蔡明富的老婆说。如今,蔡明富不再随大船去远方了。他每天自己到近海捕鱼,回来交给妻子拿到附近东港鱼市上卖,一天能卖三四千元新台币。“也有时候空手而回”。蔡明富憨憨地笑,“我的两个小孩都在高雄买房了,家里不缺钱。出海有没有收获都无所谓了。” 蔡明富的老婆心灵手巧,把新鲜的鱼制作成美味的鱼干。“比超市里卖的鱼干美味多了。可惜我们不知道怎么经营,把它推广出去。”她说。既是总干事,也是专业果农、花农杨春辉在宽敞的办公室里和记者谈他的多次大陆行。作为屏东县枋山地区农会总干事,他有责任把当地农民的农产品最大程度地推销出去。

  “大陆是我们现在最重视的市场。”刚参加了第三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的他说,水果销往大陆为台湾水果打开一条新的活路,解决了很多问题,让台湾果农有销路,有钱赚。我们期待以后台湾水果的大陆销售能更上一层楼。在枋山地区农会大楼外,记者看到“ECFA帮助人民做生意,提升台湾竞争力”“请支持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样的字幅。谈起两岸农业合作交流,杨春辉能记得近几年的每一个关键时间点。从2005年芒果等15种水果享受进口零关税优惠,到“三通”实现后运输成本的大幅降低,再到如今的ECFA杨春辉所以如此切身体会到其中“利好”,是因为他的另一个身份 普通的果农、花农。他的2分地凤梨花地里,凤梨花开得正盛,奇特的花朵、花纹令人称奇。“这是现在最流行的室内观叶植物之一,大陆很喜欢。可惜我种植量少,供给岛内都不够”。他的1公顷芒果地里,郁郁葱葱的果树长势正好,有的芒果树叶微微卷起。“这是要开花了。”杨春辉说,每年11月到12月,是芒果树开花的季节。从办公室到果园花地,一个是为民谋利的敬业总干事,一个是耕作于自家园地的专业农民,杨春辉在这两个角色之间自如地“转场”。

琉球乡渔民蔡水土和老婆在自家门口

编辑:何建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