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汪道涵之子:台湾农业经验足眼界广 值得学习

时间:2013-01-31 16:20   来源:山西晚报

  他是已故海协会前会长汪道涵的次子,上海向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承父业,他立下宏愿,以系统化工程推动两岸农业合作。在云南,他的基金会拥有20万亩农业园区,是台湾农业在云南推广种植的试点。他,就是汪致重。

  1月27日,应晋中农民的邀请,汪致重先生来到山西,在上世纪70年代被誉为“小大寨”的昔阳县石坪村,在田间地头向老农深入浅出地讲解啥是坡地精致农业,高效农业该咋干。

  “我得让农民们想想,脚下的煤挖完了,大家伙儿靠啥过日子?”对于山西这个有得天独厚煤炭资源的省份来说,汪先生认为,用眼前的能源收入反哺农业,为明天农业永续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汪先生离开山西前,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1 台湾农业需要细琢磨

  记者:汪先生,您好。

  首先感谢您对山西农业的关心,感谢您专程来山西,用台湾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对接山西农业,为山西农业高效发展出谋划策。

  汪致重(以下简称汪):太客气了。

  这次是昔阳县石坪村的老百姓邀请我,为村里的农业发展把脉。关心农业的人都知道,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台湾与大陆农业技术交流合作,重点在于技术。向阳基金会在云南有一片20万亩的农业园区与台湾合作搞农业试验田。去年,我将台湾一半以上的农业专家请到云南,请他们进行指导,主要研究物种的选择、种植技术以及生物科技发展、质量检验标准。

  记者:听说您刚刚率队从台湾研习归来。

  汪:是的。上海向阳公益基金会是我与辜振甫的女儿辜怀群于2011年共同在上海发起的,用于促进海峡两岸农业、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方面的合作,我多次前往台湾学习农业。

  本月中旬,我率云南省楚雄州农业考察团赴台研习,整整10天。我们参访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等地农会与果菜生产合作社,对台湾香蕉研究所、屏东柠檬运销合作社、香草园、兰花园以及枋寮农会等地进行考察。了解台湾在香蕉产业上的历程以及消长;了解果农们如何透过团体的力量,将柠檬运销上市并取得更好的价钱;研究他们造福农民、发展农业的机制。

  台湾农业发展经验足、眼界广,很多方面值得学习。我们与基层农会、合作社、产销班人员、农民、生科人士座谈,互动热烈。我们对种植技术、农会组织制度、农业结构、产销班与合作社以及农户的关系进行考察,所有参访人员受益匪浅。

  记者:对台湾农业,我知道您有句名言“台湾农业需要细琢磨”,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

  汪:我给你举个例子,就说一种水果吧,莲雾。

  台湾本地原来土生土长的莲雾个头非常小,而且不甜不脆。经过台湾农民精心研究,科学种植培育,合理施放生物肥料,现在的莲雾已经像苹果一样大小,色泽紫红,香甜脆口,行销全世界。

  以前到云南,大家都跟我说台湾的莲雾在云南可以种,而且非常好吃。拿出来一看,小小的一颗,下面还是青色的,上面就像女孩子抹了一星胭脂,样子丑极了;掰开,里面还有两个又大又硬的籽儿,外皮厚还裂口子。就这卖相,云南人已经感觉很好了。这次到台湾,吃了吃人家种的,他们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莲雾。台湾的种植技术很复杂的。

  细琢磨,要琢磨台湾先进的农业种植方式与理念。

  台湾种植技术的精致程度,大陆差很远。仅一项农肥的运用,就远远超过大陆的理解。不是说你把台湾物种带回大陆,挖个洞、喷了水,就可以叫台湾物种。

  记者:台湾的哪样农作物,您最喜欢吃?

  汪:都很好吃,不仅是莲雾,柠檬、巴乐、释迦,我都爱吃。 

编辑:郭莹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