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骑游后丰铁马道 引发思古之幽情

时间:2011-02-12 10:18   来源:华夏经纬网

后丰铁马道

  后丰铁马道是废弃的旧山线铁道改建的自行车专用道,起点在“国道”四号丰原端出口的高架桥下方,终点为后里马场,全长4.5公里。

  比起东丰自行车绿廊,后丰铁马道更具历史意义,它曾经是台湾南北交通大动脉纵贯铁路的一部份。民国1998年,旧山线改线后,旧路废弃,铁轨拆除,昔日火车铁轮轰隆驶过的铁道及隧道桥梁,如今成为单车铁马悠游的休闲路线。

  来到台中的第一天,骑完东丰自行车绿廊的前段之后,回到起点,接着骑往后丰铁马道。昔日的铁道,如今已成乡间柏油小路,骑着单车迎向大甲溪,车道两侧的景观,逐渐从租车店云集的热闹商家景观变为乡村田园的景致,有不少传统红砖古厝散落其间。

  我注意到路的右侧有一条水流湍急、水量丰沛的水圳,路旁立有导览牌,原来这就是台中地区著名“八宝圳”水圳系统。八宝圳,创立于清朝道光四年(1824),距今已近二百年,最初由蔡正元开辟葫芦墩(丰原旧名)的水圳,后来由林秋江、林朝栋接续,而逐渐扩大规模,成为台中地区农田水利的主要干线。

  今天没骑车至东势,原以为错过位于大甲溪上游东势的八宝圳取口水,没想到在后丰铁马道惊鸿一瞥,而与八宝圳相遇。

花梁钢桥(大甲溪铁桥)

  骑了几百公尺,就望见车道远处尽头的钢桥,那著名的花梁钢桥了。这座横跨大甲溪的铁桥,是昔日旧山线的四座铁桥之一,完工于日治时代明治41年(1908),历史超过百年,已被“文建会”列为历史建筑。

  明治41年,也是台湾纵贯铁路全线通车的那一年,纵贯铁路工程最困难的路段就是旧山线(三义-丰原)路段,长23.6公里,经过山区及河谷,因此共开辟了九座隧道及四座桥梁。当时的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在最后完工的第7号隧道南口题字“一气通”,象征台湾南北交通的隔离从此以后一路畅通。

  昭和10年(1935),台湾中部发生大地震,震央就在旧山线附近的关刀山,旧山线因此严重受创,四座桥梁(注1)全部损毁,历经三年重建,才恢复通车。现在所见的大甲溪铁桥,即是地震后重建的模样,全长382公尺,由六个钢桁架构成,而被称为“花梁钢桥”。桥墩则采砖石建造,矗立于河床之上。这座桥梁后来通过了九二一大地震的考验。

九号隧道

  骑过了大甲溪铁桥,来到了九号隧道的南口。隧道南口有第五任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所题“气象雄深”四字。九号隧道长1269公尺,是旧山线九座隧道中最长的隧道,也是后丰铁马道最具特色的路段。

  骑着单车通过这百年历史的旧隧道,也彷佛走进入时光隧道里。隧道内的避车凹处,展示着日治时代旧山线的老照片,颇令人引发思古之幽情。

  骑在九号隧道中,历史的氛围使人感动,而臀部则感到震动不已。隧道内的柏油路面颇为颠簸,可能是单车道施工质量不良,并不像贡寮的旧草岭隧道的单车道骑来较为舒适。九号隧道的宽面也较为狭窄,若假日游客单车多时,恐怕隧道内会前蹙后挤,铁马苦行。

  隧道的北口有后藤新平所题的“潜行不窒”。后藤新平是第四任总督儿玉源太郎任期内著名的民政长官,奠定了日本统治台湾的现代化基础。隧道北口附近的腹地广大,内有昔日看守隧道的军队营舍,营舍旁各有一棵老樟树及老榕树,并列相倚,被称为“夫妻树”,这里是后丰铁马道途中主要的休憩区。

后丰铁马道后里段

  隧道北口大约位于后丰铁马道2.8K处,余程仅剩1.7公里而已,于是再接再励,续骑往后里马场。

  接着一段下坡路,穿过铁道涵洞,然后再爬坡,此后铁马道便与新山线的铁道平行。沿途左侧有大片的平野,原为台糖的七星农场,现已规划为中科后里园区,提供给友达光电设厂,这一投资案因环评问题而喧腾一时,如今厂房已在兴建之中。

  车道的终点,另有自行车道,取右行,不久就抵达了后里马场。马场对面,有一足球场大小的泥土草地,是台中地区的马术训练中心,可惜没看见任何马匹在奔驰。抵达这里,已下午四点多,而后里马场只营业至下午五点,本来还想让小东入园骑迷你马,时间不足,于是就不买票入园参观了。

  循原路折返,回程多为下坡路,骑来轻松,走走停停兼拍照,约半个小时,才返抵铁马道起点。总计今天的东丰及后丰铁马行,共骑了21公里。晚上进入丰原市区用餐,然后投宿台中的汽车旅馆。

  女儿在台中就学,将放寒假。学期刚结束,宿舍就要净空,所以我这次的台中行,除了旅行,主要的任务是兼任客货运司机,明天要载着女儿及她的宿舍所有家当返回台北。

  注1:旧山线四座桥梁分别为:鱼藤坪桥(今名龙腾断桥)、内社川桥(鲤鱼潭铁桥)、大安溪铁桥、大甲溪铁桥(花梁钢桥)。

编辑:何建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