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遗址
地跨台南县新市乡、善化镇和安定乡的台南科学工业园区,面积广达千余公顷,民国84年园区着手筹建开发,便陆续发现考古遗址,当中并有31处遗址配合开发进行发掘。这些出土的文化层以大坌坑文化最早,并有牛稠子文化、大湖文化、茑松文化、西拉雅文化和汉人文化等共六期,距今约4800~200年左右。
在南科东北端发现的大坌坑文化,距今4800~4200年,当时人类已有农业行为,栽培稻米、小米,还豢养狗,从鱼贝等遗物可知广泛利用海洋资源,可见贝刀和贝类饰品,并使用澎湖的橄榄石玄武石制作石器,已有馘首和争斗等武力行为。
考古文物陈列室展出大量的陶瓮棺和陶器
距今4200~3300年的牛稠子文化,分为锁港期和牛稠子期,前者出土器物以红褐色砂陶为主,其特色为粗绳纹转为细绳纹;后者可见稻米、小米和豆类等农作物,贝类遗物渐少,并出土有磨棒等制作工具和废料,陶器多为素面,开始使用大瓮来埋葬婴儿遗骸,与大坌坑文化相同采仰身直肢葬,成年人也见拔牙。
大湖文化距今3300~1800年,以灰黑陶的出现是特色,区分为大湖期、乌山头期和鱼寮期。前者石器减少,灰黑陶比例增加,以罐和带沿盆等器型为主,瓮棺转为直立型,墓葬偶见砾石覆盖脸部仪式;乌山头期文化数量最多,仍可见陶瓮棺,少见饰品陪葬;后者可见贝类和兽骨遗留,持续使用石英砂岩精磨之巴图型石斧。
进入铁器时代的茑松文化距今1800~500年,分为鞍子期、茑松期和看西期。前者在园区发现的生态遗物,以稻米、薏苡和贝类为主,已开始出现铁器,陶器多为素面红陶,并有人头形陶偶,瓮棺消失,但遗骸下方出现陶片铺陈;茑松期多数工具为铁制,有鱼钩、枪头和箭头等,发现有骨环、陶环等陪葬品。
近代以西拉雅和汉人文化为主,台南平原为西拉雅族活动区域,南科发现的遗留物包括红褐色夹砂软陶、硬陶和瓷器,并有雕刻鹿角、玻璃珠和环等饰品。
来源:台湾联合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