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堂建于日据时期,也终结了日据时期
被选为今年台北市“世界古迹日”活动场域的北门至中山堂街区,是一条看见台北清代至台湾光复时期的历史见证路径,如果将范围扩大至博爱特区,其实就是“台北city tour”的散步区域,做为亲子漫游甚或带着外国友人认识台北,都是极佳的去处。
台北城门仅存的北门,是台北市少数的一级古迹,兴建完成于1884年,1885年刘铭传担任台湾巡抚,开启台湾建设的扉页;当时的衙门设在今日的延平南路,因此这条街在当时称为抚台街,这条现在地图上找不到的街道,让抚台街洋楼保留记忆;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1896年日本军队“无血开城”就是从北门进入台北市;50年后的1945年,日本人在中山堂投降,正式退出台湾。短短的延平南路走一遭,就走过清代到台湾光复的历史见证路径。
北门采用安山岩交错堆砌墙体,城楼外壁则以红砖为建材,是一座封闭的碉堡式城门,屋顶采中国南方传统建筑常见的单檐重脊歇山式,当时是台北城的正门,往来艋舺、大稻埕的主要干道,都需经过这里。
经由北门管制进出的道路,相当于今日的延平南路,连接北边繁华商业区大稻埕与台北最早发展的艋舺,清代为统管全台事务,在延平南路、武昌街口设置了台湾巡抚衙门,这条街就被称为抚台街。
抚台街洋楼以其华美唤起老台北的记忆
抚台街早已不存在,老台北人也不一定知道这条街,但透过抚台街洋楼再度唤起人们的这段古早历史的记忆。抚台街洋楼,虽冠以清代街名,却是在日据时期此区改为大和町后,才兴建的西式2层楼商业建筑,一楼为石材、二楼为仿石材外观的木构为主体,再以华丽耀眼的曼萨尔式(Mansard)屋顶与三座老虎窗,成就其不容忽视的傲人美感。
对于建筑有兴趣的人,除了北门、抚台街洋楼,北门南边的台北邮局也是值得细赏的日据时期洋风建筑,事实上,整个博爱特区就是一个欣赏日据时期洋风建筑的建筑博物园区。
台北邮便局建筑量体呈现L形伫立街口与北门相对,拥有丰富的建筑语汇
台北邮局在日据时期为三大一等邮局之一,目前的建筑竣工于1929年,与中山堂(日据时期称为台北公会堂)同样属于日据时期洋风建筑中的过渡式样。所谓过渡式样是一种笼统的界定,也有人称为近代折衷式样,简单地说,它介于历史式样与现代式样的过渡期,乍看之下并没有像历史式样拥有华丽显眼的主导装饰,但细部还是运用了不少历史式样建筑的元素。
中山堂的原址是清朝布政使司衙门,1926年日本政府计划在此兴建做为昭和天皇登基施政纪念的公会堂,1931年将清朝布政使司衙门拆至现在的植物园,开始动工兴建,1936年台北公会堂竣工。
中山堂稳重刚性的外型,实则蕴含许多柔美的元素。
由于公会堂最主要的机能为公共集会,因此量体庞大、空间宽敞,足以容纳2000多人,除大宴会场外,周边还有各种附属的服务性空间。结构采钢筋混凝土,入口为厚重的拱圈门廊,外观保有对称、长形圆拱窗、牛眼窗和若干历史建物语汇当装饰,但以北投窑生产的面砖贴满外墙,传达现代建筑的讯息。
这座日本殖民政府举办各种仪典、文化活动和重要会议的场所,1945年日本战败,竟然成为“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的场所,恐怕任谁也没料到这样的变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