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中山堂

时间:2010-01-07 09:46   来源:华夏经纬网

 

中山堂

  中山堂位于台湾台北市中正区延平南路,该建筑物落成于日治时期的1936年12月26日,当时称为台北公会堂,为日本知名建筑家井手熏的作品。台湾现在许多的官方建筑是当时日本人建造的。这些建筑结合古典及现代的建筑风格,都是日本第二代建筑师留学欧美后,无法在日本本土实现想要建的建筑样式,然后全在台湾试验建成的。

  1945年,接管台湾的国民政府将公会堂更名为中山堂,亦通称台北中山堂。1992年1月,该建筑被台湾当局认定为“国家”二级古迹。

历史

  1887年,当时统治台湾的清帝国设置台湾布政使司官职。1889年于台北府城西门内的西门街北侧,建布政使司衙门,该衙门是全台湾最高行政机关。1895年5月乙未战争初期,该布政使司亦为台湾民主国的总统府,不过只维持十数天。1895年6月日本进驻台北并占据该布政使司衙门,也展开50年的日治时期。

  895年至1919年间,该址的布政使司衙门一直为台湾总督府之办公场所,直到新的台湾总督府厅舍(今总统府厅舍)完工为止。

  1931年,总督府为庆祝裕仁天皇登基及民间文化活动需要,于是计划将布政使司衙门拆除,于现址建立公会堂。1932年8月,总督府将清代的布政使司衙门建筑拆除至城外(今台北植物园),1932年12月台北公会堂开工。并于1936年12月完工,施工期间长达4年。建筑物是由当时的总督府营缮课井手熏负责设计。它宽60公尺半,侧深达113公尺,共有四层楼,建筑面积共达4000平方公尺左右。其规模与场地设备仅次于当时的东京、大阪及名古屋,排名第四。

 

中山堂前

  1945年,日本战败,中华民国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中正接受台湾军司令安藤利吉的投降,该会堂被选为“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的地点。同年,台北公会堂正式更名为中山堂。

  光复之后,台北公会堂更名为中山堂,曾是召开“国民大会”、当局各界重大集会的空间,并成为接待外国贵宾第一选择的场地。

  不过后来,中山堂一度呈现闲置状态,并经历了三个时间的转变。首先是1992年被列为二级古迹,处于静态保存的状态;直到1995年,台北市文化局提出了中山堂再利用的观念,采取动静态保护,除了维持建筑物的原封不动外,也对一些老旧设施进行整修。

  台北市2001年成立中山堂管理所,中山堂被明确定位为传统艺术的艺文中心。中山堂外的广场呈半月型的形状,非常适合大型的传统戏曲演出。现在台北市文化局将中山堂规划两个定位,一是展演传统戏剧,长期有“台北国乐团”进驻,二是市民论坛的固定场地。

  整个中山堂多年来没有改变优美典雅的古典建筑特色,正面大楼梯挂着已故艺术家黄土水先生的《水牛群像》作品。今年适逢中国政府光复台湾六十周年,中山堂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文化、艺术价值,在岁月变迁中显得愈发重要,成为一份宝贵的历史财富。

编辑:何建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