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旅游

尊敬一锅姜母鸭(组图)

时间:2011-04-08 02:12   来源:长江商报  

现在网消息

  食物,不仅承载滋味,也承载文化与历史;不仅与口舌相关,更与心灵和记忆相关。台湾家喻户晓的“食评人”焦桐的《暴食江湖》《台湾味道》两书简体字版,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

  《台湾味道》所记录的,不仅是40余道台湾本地菜的味道、特色、做法指南,并给出了每种风味小吃最佳的品尝地点,更是其背后的历史往事、多元文化、生活习惯,以及属于台湾人的独特情感体验。“大部分台湾小吃源自经济贫困的年代,经济地位和生活条件型塑了克勤克俭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带着顽固的模式,保守、重复、停滞、简陋而古朴。”

  在焦桐看来,每一种美食小吃的背后或有个故事,或承载着一段集体记忆。比如发源于台南的担仔面,“担仔”在闽南语中是挑扁担的意思,即用扁担挑着面摊沿街叫卖。每年的台风季节,渔人无法出海,只得卖面营生,取名“度小月担仔面”。相对于靠渔获赚钱的大月,这自然是在度“小月”了。创始者洪芋头从1895年把卖面当暂渡难关的副业,如今第四代已然是企业化经营,并有肉臊工厂,专门供应店面,更制成罐头贩售,驰名海内外。正所谓“小小一碗担仔面象征了台湾人辛勤奋斗的核心价值。”

  本报记者 卢欢 采写

  大陆游客赴台自由行何时开放一直备受关注。据《广州日报》日前报道,今年7月,台湾自由行将在北京、上海进行首批试点。如果试点顺利能成功推广,大陆游客将可更加便捷地前往台湾观光。台湾方面最近也称,经过两岸多次协商,目前确定会在今年上半年启动自由行,除北京、上海以外,再增加厦门居民,其他城市留待下半年再争取纳入。两岸预定4月12日在香港签约,以6月开放成行为目标。

  越来越多的大陆观光客期待着以环保的方式、闲适的心情,走访着台湾这块美丽的土地。本期锐读周刊邀请“台湾食神”焦桐带你找寻台湾饮食的“古早味”,“台湾自然生态写作第一人”刘克襄带你在台湾领略一趟“11元铁路旅行”的沿路美景。总之,一旦自由行梦想成真,我们不妨以诗意的眼光,去体验一个不一样的台湾!

  “客饭” 以食思乡

  锐读:《台湾味道》包括蚵仔煎、姜母鸭、卤肉饭、担仔面等40多道台湾美食文章。这是在为台湾美食列传么?

  焦桐:这本书旨在探索台湾所发展的独特饮食和农业、渔业、牧业的特点。这是第一本,我用了五年时间做田野调查。我计划写“三部曲”,即估计需再写两本才能结束。目前我仍继续思索,认真作田野调查。

  锐读:从饮食文化上讲,台湾味道该作如何描述?

  焦桐:台湾靠海吃海,塑造了台湾的海洋性格和生活上的海洋食材。台湾又多山,山产遂构成台菜的另一基调。台湾居民大多移自福建,闽菜自然形成台湾料理的基调。如清淡偏甜的福州菜,又油又咸的闽西菜,都参加了台菜的建构。其中尤以闽南菜为主。此外,台湾料理是一种文化杂交所产生的混血菜,台湾味道可谓传统中国、欧美、日本的综合体。

  锐读:当年“外省人”的家乡味,如今跟台湾本土味相互融合,从而拓展了台湾美食的美学向度。这方面有什么特别的例子?

  焦桐:1949年前后,约有121万人随国民政府移居台湾,这意味着中国八大菜系忽然间涌进台湾。来台外省人被安迁至台湾各地,形成独特的眷村。眷村菜因此俨然形成独特的泛外省菜系。

  眷村菜若营业多表现为“客饭”。一份客饭里包含了一道主菜,汤、白饭、茶水则任意取食。客饭总是重油而不腻,偏咸的菜很下饭,滋味彷佛军营老士所炒的菜。我认为,客饭的“客”字,更暗含“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乡情。再如,台湾人从前并不吃牛肉,是随着国民党来台军人才开始。卖牛肉面是军人退伍后相对简易的营生,一度,台北市不逾百米长的桃源街有一二十家“川味牛肉面大王”。牛肉面,尤其是川味红烧牛肉面已成为台北的饮食乡愁,召唤每个人的集体记忆。

  锐读:姜母鸭已成为台湾特有的庶民文化,您写道:“我却在一锅姜母鸭中认同的台湾的主体性。”该怎么理解?

  焦桐:台湾每逢选举,政客总喜欢强调主体性,这个主体性那个主体性,一直虚构并改写飘浮不定的主体性。相对于口号式的选举语言,姜母鸭实在多了,也珍贵多了。它是在台湾所发展的独特食物,充满了生猛有力的文化性格。我们宁可尊敬一锅姜母鸭,也不要见到一窝政客。

  猪油拌饭 怀旧的时尚感

  锐读:书中频繁提到“集体记忆”这个词语。您认为,台湾本土饮食与台湾人的集体记忆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焦桐:阿伯瓦克认为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现实的社会组织或群体都有其对应的集体记忆。只要一个社会里有多少不同团体与制度,就会存在有多少不同的集体记忆。由于惨败,国民党撤到台湾后,不但在军事、外交上“反共”,甚至连文艺也开始动员起来。在“戒严”的年代,新移民(所谓的外省族群)不允许表露出想家,他们通过饮食记忆怀乡怀人,如梁实秋、唐鲁孙、琦君,他们通过饮食,追寻、记录历史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并稍稍化解思乡、思亲之苦。

  锐读:举例来说,台湾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猪油加酱油膏拌饭是最朴素的美食,是穷人的奢华。相信这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总体上说,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样的集体记忆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焦桐:猪油邂逅了热饭,好像干柴拥抱烈火,那是一种不可收拾的香味。在贫困的年代,当然是穷人的美食。随着经济能力的宽裕,猪油拌饭发展成了卤肉饭,又从卤肉饭提高为焢肉饭。这些,都是会令人心跳加速的食物。这些食物吃一次就难以自拔,伴随着台湾人的成长记忆。食物的记忆往往是加法,例如现在很多人有钱了,还是吃猪油拌饭,只是它增添了时尚感,也成为怀旧符码。

  锐读:在您看来,最能表现台湾人创意的,莫过于花样繁复的米食,如卤肉饭。卤肉饭怎样做才最地道、美味?

  焦桐:卤肉饭制作简单,谈不上什么祖传秘方,只要肯用心,没有不好吃的道理。关键在煮出好饭,和那锅老卤汁与里面的肉臊。卤汁的构成主要是酱油和米酒,辅料离不开香菇、红葱头、冰糖、葱、蒜、胡椒……因此酱油的质地和配料的组合直接影响了口味。煮饭要煮到松软适口,让“米伸不开腰”。成功的关键在于水量的控制,包括气温、湿度,都影响些微的水量差,是调节水和火候的参考。

  锐读:泡面也是台湾人的创意,不但发明泡面,更善于营销泡面。您认为,台湾人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焦桐:台湾人口密度特别高,在这么拥挤的地方讨生活委实不易,确需更能发挥创意和更多更有效的营销。泡面发明人吴百福赴日前在中国台北永乐町卖针织品,生意失败,跑到日本发展,1958年发明了泡面,创立日清公司。他活到97岁,改变了全球的饮食文化;生前记者问他为何能如此长寿?他竟说,是因为天天吃泡面。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无论变好或变坏,明天我们的社会终将发生变化。或者是你来改变它,或者是别人为你改变它。星巴克通过重新定义咖啡,而改变了咖啡市场。

  锐读:法国厨神阿兰·迪卡斯认为烹调艺术是一场发现之旅,其中包含了穿越时空的邂逅、对抗遗忘的故事。正因如此,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在四处发现。您希望发现什么?

  焦桐:近十年来,我的研究领域严重向饮食文化倾斜。这是人生的偶然吧。作为饮食文化的学徒,每一次在外地作田野调查,都能领悟阿兰·迪卡斯的感受,也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之旅,发现了美,也拓展了自己的识见。

  焦桐,1956年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市,台湾《饮食》杂志创办人,台湾饮食文化协会理事长,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二鱼文化”出版公司负责人。著有《蕨草》《暴食江湖》《台湾味道》等诗歌散文集20余种。编有“台湾饮食文选”、“星级名厨的料理秘诀”等文选30余种,任台湾“年度餐馆评鉴”专家团召集人,曾策划主持过“随园晚宴”、“印象主义晚宴”、“文学宴”等多种主题筵宴,酷爱美食。

  台湾名小吃担仔面。

  书中焦桐介绍的台湾美食都配上了“古早”味十足的插画。

编辑:王晓蕊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