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旺报》于3月10日刊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陈孔立教授〈台湾人认同的内外因素〉,引发反响。随后,《旺报》又刊登了“台湾人认同现象解读”的回应文章,本文作者针对“台湾人认同”问题提出社会学为基础之观点,文章摘录如下:
多家民调单位陆续公布大多数人困惑的民调结果,两岸关系已经改善,大陆已经对台示好的情况下,台湾的民意仍旧是认同“台湾人”的上升至历史新高,而认同是“中国人”的下降到新低。也有的民调显示“台独”的支持率也上升,但此显现了3个盲点:
民调盲点与不当预设
第一是预设了在台湾认同“台湾人”就是与认同“中国人”的敌对关系,但果真如此,就很难理解两岸的交流何以能历久不衰,而且反对交流的政党会下台,足证在台湾“台湾人”和“中国人”的认同,不应该只是政治上敌对关系的理解,而应该更深入地去解释。
第二是预设了在台湾认同“台湾人”就是倾向“台湾独立”,反之,为主张统一,这不能成立。明确统、独的人在台湾不多,而对台湾政治前途不敢、不愿表态的人为最多(即主张“维持现状”),代表了在台湾的“台湾人”和“中国人”的认同,可以和政治上的“统、独”偏向有区隔。
第三是预设了“北京对台温和政策的无效性”,这是从现实主义出发的预设,有两个可能危机,暗示北京对台强硬政策的有效性,又暗示了台湾人民的不讲情义,前者在理论上、逻辑上不可能发生;后者显然并不符合台湾的人情社会。
出现盲点的可能原因有二:一是把台湾在上世纪末,台湾执政者用以转化台湾民众政治社会化的方法,直接转而成为检视北京对台政策的效果;二是民调选项在“台湾人”和“中国人”的对立选项中,缺少中间选项。
民调提问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暗示和社会教育,对掌权者而言,不在乎调查的结果而重视教育的过程,所以如今在台湾的“台湾人”和“中国人”认同调查的结果,是和台湾执政者的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及大陆的对台政策有关,但无直接的因果律。换言之,现阶段台湾民众的民调结果,原因在台当局,而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