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离岛纪行:感受澎湖的“浪漫与哀愁”
时间:2008-10-29 10:37 来源:新华网
小小的店面挂满五颜六色的贝壳风铃,货架上摆满玻璃瓶装的五色星砂、嵌着贝壳的石头相框、海浪和仙人掌图案的木质杯垫、海豚形状的手机坠,墙上贴满印着碧海、沙滩、船屋的明信片……
这是澎湖街头最常见的旅游纪念品商店,走进店门,一股海洋的气息,裹挟着浪漫的氛围,扑面而来。这是澎湖的缩影,在位于台湾本岛西侧的澎湖列岛,“白浪逐沙滩”的美丽景致造就一个远近闻名的度假胜地。
记者从马祖辗转高雄飞往澎湖,短短两天的驻留,不仅感受到海洋文化的浪漫,也看到了美丽面纱下隐藏着的“哀愁”。
澎湖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双心石沪”,100多年前,渔民用来捕鱼,一次涨落潮可以收获几百公斤鲜鱼;现代化渔船普及的今天,“双心石沪”不再发挥实际功能,却因为浪漫的造型,引来游人如织。
从澎湖县政府所在的马公岛前往“双心石沪”所在的七美岛,唯一的办法是坐船,大约需要80分钟。10月中旬的台湾海峡风大浪急,记者乘坐的60座双层小游轮一路剧烈颠簸,乘务员忙着给晕船的乘客递塑料袋。而这一切,在坐上七美岛的观光小巴后,都变得“物超所值”。
除了海浪荡漾中明媚动人的“双心石沪”,七美岛沿岸天然形成的各种礁石也是导游图上的重点推荐。形状酷似台湾本岛的叫“小台湾”,如同孕妇横卧的叫“望夫石”,仿佛巨龙抬头的叫“龙郾”……7岁的小导游学着大人口气背词:“看得懂的是艺术,看不懂的是美术,再不懂就变魔术。”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同样反映出澎湖人信手拈来的浪漫心态。
在澎湖渔港附近,无论是储油罐、烟囱、变压箱,还是仓库、车间、厂房,通通刷上了漂亮的图案,内容全部和海洋有关,以蓝色为主色调,和湛蓝的天、碧蓝的海相互映衬,令人叫绝。
浪漫创意还体现在饮食上。澎湖有全台湾绝无仅有的仙人掌冰,采自仙人掌果实的汁液做成酸甜口味的冰沙、冰淇淋和冰镇果汁,游客和本土居民都很爱吃。
传唱一时的《外婆的澎湖湾》,是很多大陆民众了解澎湖的开始。如今的澎湖湾,已比较繁荣,渔港密布、房屋林立,不复当年的天然质朴。而在距离马公岛大约20分钟船程的吉贝屿,岛上的“沙尾”正是歌中所描绘的景致。
雪白的海浪有节奏地拍击着金色沙滩,游人走过质地细腻的沙滩留下一排排脚印,不远处碧蓝的海面上停着一艘小小的渔船……
“澎湖这样的景色越来越少了。”在吉贝码头附近的餐厅吃饭时,老板娘向记者感叹道。
澎湖另一个著名的地方是马公岛北部的风柜,因为有一个起风时涛声震天的石洞而得名。侯孝贤执导的电影《风柜来的人》,讲述的就是这里的故事。
不知道是不是潮汐变化的原因,站在风柜洞口,已经听不到轰隆隆的惊天涛声。“我们现在一般都不带客人来看‘风柜听涛’了。”导游小王是土生土长的澎湖人。听说记者想要寻找电影《风柜来的人》里的场景,他笑笑说:“和涛声一样,早就没有了。”
一栋栋簇新的两层或是三层小楼,取代了从前的平房院落,逼仄的两间式路边厕所也不见了踪影。小王说,唯一不变的,风柜的年轻人还是成群结队去高雄谋生,“只有连休假和过年,才会回来”,“没办法,澎湖的工作机会太少”。
大城市的五光十色吸引着这里的年轻一辈,和记者走访的诸多岛屿一样,澎湖大多只剩下“老人、孩子和狗”。古朴典雅的老厝门口,老阿嬷苦苦守望远方的游子。
没有年轻一代在海岛上继承父辈打下的基业,很多传统的东西也开始慢慢从历史的图册里消失。在常住人口不足800人的望安岛,拥有传奇色彩的“桂花巷”一样难逃从民居到景观的命运。天人菊依然开得灿烂,仙人掌依旧长得茂盛,只是巷子里走过的不再是玉卿嫂而是一群群游客,傍晚时分绿树红窗间也不再有炊烟袅袅。
“有些问题是全社会性的,没法指望能马上解决。作为观光业者,只希望澎湖的美丽一如既往,客人可以带走最好的回忆。”面对记者的惋惜,小王用澎湖人的方式作出解答。(记者赵博 陈斌华)
编辑: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