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涅卡有句著名的格言,叫“一个人必须不断地想到死”。意思是说:人是很脆弱的,每个人都有一死,但很多人都意识不到这一点,把所有计划都推迟到明天,甚至打算在很少有人活到的五六十岁的年纪再开始自己的生活。结果在那之前的时间,都是以种种无聊的方式来打发,把时间消磨在无根由的懊悔、愚蠢的欢娱、贪婪的欲求以及上流社会上,终日无所事事。这种对死亡毫无意识、对生命心不在焉的人,生命也就最短促。
大多数人俗务缠身,整日忙碌,终其一生,并没有属于他自己的时间,比那些只知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好不了多少,所以他们真正的生命只有短短的数年而已。就连做研究也不一定是真正的生活,比如有人研究《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哪本书先写出来,谁是做这事或那事的第一人,等等。他把这个叫做“了解无用事务的徒劳的激情”。
那么什么样的生命才是长久的呢?只有那些认识到“只有在死的条件下才能够得到永恒的生”这个真理的人才能活得从容长久。
他坚信人的灵魂的不死性,他说:“当把人和神的混合体分离开来的日子到来时,我将把身体留在这儿,留在我曾经发现它的地方,然后到神那里去。”既然人的死亡就是灵魂摆脱身体的囚禁到神那里去,那么人所恐惧的终点这一天就是他成为永恒的诞生日,所以,人的尘世价值就在于它是我们走向天国存在的一种过渡,是我们达到天国存在的一种准备。他说,在进入尘世的生时,因为你没有知识或经验,降生到世而哭,是可以谅解的,但是当新的诞生的时刻到来时,我们在意识到这意味着摆脱肉体的囚禁到神那里去后而不能坚定地面向它就不可理解了。只有死才是生的自由的保证。
这是塞涅卡的死亡观,也是他的人生观。虽然他没有按照自己说的完全献身于哲学的简朴生活,他让尼禄赏给他金钱、土地、花园、房屋等,但他是按照自己的死亡学说而死的。
公元65年,当他被冤枉牵连进刺杀案中,尼禄让他自杀时,他毫不犹豫地用刀切开自己的腕部,毫无辩解。受伤的塞涅卡,对赶来的妻子以及聚来的众人进行了最后一次旁征博引的死亡哲学演说。听得他的妻子宝琳娜也绝望了,也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塞涅卡阻止道:“我已经给你指出了安详生活的道路。你偏爱死亡的荣耀。我不会不给你这样一个高尚的典范。”皇帝的卫士把她捆绑起来,终于阻止了宝琳娜自杀。塞涅卡这时虽然奄奄一息了,但仍有气息,他求给他毒药,但毒药已经不管用,因为他的四肢已经冰冷僵硬,他的身躯不受毒药的作用。因此,他被带入一个浴室,让蒸汽闷死,最后被火葬,没有任何葬礼仪式。
这时他正像他自己所说的对死亡是渴望的,死亡让他到神那里去,成为永恒的诞生。他指向了他的意志,甚至在他财富和权力达到顶峰时,他也在思考他生命的结束。
塞涅卡对死亡的希冀和渴求的态度,为以“死亡的渴望”为基本特征的中世纪死亡哲学的先声,对中世纪死亡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恩格斯曾把他称做“基督宗教教义的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