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时间:2012-10-29 14:55   来源:中国台湾网

  序

  大学之大,大在何处?

  或许是千百年来儒家文化的影响,使得我们对于大学饱含了浓厚的情感。而大学之大,究竟大在何处?

  首先,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大在其神。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大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1912年京师大学堂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正式拉开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序幕,到1931年,北平师范大学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再到历经百年风雨后的今天,它们共同谱写出了“大学之为大学”的华美篇章。

  如今,蔡元培先生倡导的“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传统已然在北大薪火相传,构成了一种恒远而不具形的存在。“科学与民主”早已成为这块圣地不朽的灵魂。北大教授给学子的不单单是知识,更多的却是对人格的熏陶,从这里走出的骄子们无不都具备北大特有的精神气质。

  启功先生所拟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早已成为北师大长鸣的木铎,激励着一代代师大学子前进的脚步,北师大传递给学子的不仅仅是对学识的追求,更包含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殷切期望。

  其二,大学之大,大在大师。大师,是大学的财富。美国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大学校长吉尔曼认为要办“好的大学”,必须有“好的教授”。大学的基础在“人”,不在“建筑”。

  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正所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当得起大师之称先生之名的,不只是旷世鸿儒的学识,更是为人师表的气度,游刃于古今华夷的智慧,善于言传身教的授课之道。大师让学生既聪又明。耳辨为聪,一闻辨是非曲直;眼亮即明,一眼知所需所求。

  其实1917年之前的北大如同沼泽一般,死气沉沉。所谓的国立大学其实延续的是“国子监”的“官学”传统,是一架没有灵魂的躯壳,屹立在皇宫的断墙残垣边,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摆荡。

  由此,蔡元培校长广聘名师,齐集了“五四”新文化群体与旧文化的坚守者,共同执教于北大课堂,造就了北京大学当时无与伦比的尊贵与权威,达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顶峰。古老的孔孟之道与时髦的杜威、尼采,顽固的保守主义与极端的全盘西化,民主与极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在北大的“研究室”中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它容纳各种各样的争端,没有人利用权势打压异见,也没有人因为利害关系违背自己的主张。使得其他大学纷纷效仿此种模式,或是以此为蓝本,或是以此变革思想为基本出发点,巍巍而终有大学之观。

  这时,同处时代交替、风雨飘摇之况的北京师范大学更是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周廷儒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师先贤都曾先后在这里弘文励教。

  在历史中积淀而成的两所名校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精神图腾,大学之门也仿佛成为了一扇灵魂之门,太多人想推开它,一睹门背后的精彩;无数人渴望打开它,步入美好生活的殿堂;然而,又有多少人只能在门外驻足、徘徊、摇头叹息呢?

  其实,那扇门并非是大学的边界,因为大学的精神是没有界限的,它庇佑每一个试图聆听教诲的灵魂,它眷顾每一位期待走入其中的深深向往。正是有得先生之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让大学成为千千万万莘莘学子的精神殿堂,于百年风雨中荡涤出来的精神早已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位学子的身上,并经由他们传递给了更广阔的大众。

  这也正是本书的意义所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挖掘名校先哲与优秀学子的精神内核,以切实的故事为读者解析那些深藏于灵魂与学识中的智慧之光,目的正是要将大学之神更深远、更广泛地予以传扬。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