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经过刘氏王朝两百多年来对皇权主义的不断宣传,皇帝“家天下”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即便是天下大乱,有资格承继江山的也必须是皇帝的后代,否则人心不服。没有超强的实力,谁也不敢另立中央,而在所有起义首领中,最适合当老大的,莫过于天下闻名的“柱天大将军”刘演。刘伯升雄才大略,意志刚强,具有高贵的血统,具有崇高的威望,一旦他被拥立为皇帝,可以想见,对于王莽政权将是一个多么有力的打击。
“舍我其谁?”刘演是这么认为的,刘秀也是这样认为的,舂陵军的上上下下都是这样认为的,甚至就连下江兵的王常将军也是这样认为的。
可惜的是,历史总爱开玩笑。最合适的人不一定能得到最合适的位置。
绿林军中新市兵、下江兵将领们过去都是一个战壕的战友,他们和刘演并不是一条心。公元17年,也就是六年前,湖北新市人王匡、王凤率领几百个饥民公开造反,打响了反莽起义的第一枪。很快,马武、王常等豪杰闻讯赶来,率众加入其中,很快队伍就发展到了数万人。他们以湖北当阳境内的绿林山为根据地,被称为“绿林军”。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农民军之一,后世的打家劫舍者们不断打出祖师爷那永不磨灭的番号,也统统被称为“绿林好汉”。
绿林军总数有几万人,五六年来出生入死,大家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半路加入的“平林兵”总数只有几千人,只能依附于人。刘演的舂陵兵也不过八九千人,也是弱势群体。按实力来说,话语权不在刘演的手中。
打败了严尤、陈茂之后,刘演不经商议就自号“柱天大将军”,这也使其他的首领很不服气。绿林好汉们都是革命前辈,造反的资历都高过刘演,很多人都看不惯刘演的张扬自傲。
三国时期李康所作《运命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一个领袖人物如何在弱小的时候赢得多数人的支持,既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又能化解他人的嫉妒打压,是历史上常见的考试题。这道题曾经难倒了无数的英雄好汉,不甘雌伏的刘演还没有达到“外无傲气,内有傲骨”的超人境界,考试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刘演的反对派们要公开推举另一个人来坐头把金交椅,于是,一个叫刘玄的人粉墨登场了。
刘玄,字圣公,他也是刘邦数以万计的子孙之一。他的爷爷的爷爷和刘演的爷爷的爷爷是同一个人,都是第一任舂陵侯刘买。所以刘玄和刘演兄弟是同族兄弟,都一样具有正宗的皇室血统。
刘玄的简历是这样的:他的弟弟不幸被人杀死了,刘玄一心想为亲爱的弟弟报仇雪恨,就请来了几个心狠胆大的杀手,准备对仇人下手。
《续汉书》里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有一天刘玄在家里正和杀手们喝酒,忽然手下来报告说,乡里的派出所所长来了。刘玄不敢得罪,赶紧请所长进来一起喝酒。这时候几个胆大妄为的江湖杀手已经喝醉了,一看来了一个讨厌的警察,就唱歌挑衅说:“朝烹两都尉,游徼后来,用调羹味。”意思是说:“早晨我们刚刚煮了两个公安局长,所长先生你刚来,蘸着佐料尝尝滋味吧!”
结果可想而知,一向横行乡里的派出所所长“大怒,缚捶数百”,把这帮歹徒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可能警匪冲突的过程比较激烈,刘玄一看大事不好,赶忙逃跑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如狼似虎的警察们把刘玄的老爹刘子张给抓到了监狱里。刘玄一看连累了父亲,不能坐视不管,于是就想出了一条妙计——“诈死”。他煞有介事地“使人持丧归舂陵”,官府听说刘玄已经死在外地了,算了吧,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案子,就把老刘头给放了,从此家里风平浪静。
作为隐姓埋名的通缉犯,刘玄流浪了好一阵子。就在公元22年,也就是一年前,刘玄加入了平林军,主动投奔了陈牧、廖湛。陈牧一看来了个宗室子弟,还有点文化,就让他担任了平林军的“安集掾(yuàn)”,安集掾负责吃穿住行、征兵接待等后勤事务。此后刘玄一直随军行动,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沘水大捷”甄阜被消灭之后,刘玄被推举为“更始将军”。
那么绿林军为什么要选刘玄来做老大呢?《后汉书》说:“新巿、平林将帅乐放纵,惮伯升威明而贪圣公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绿林军这些土匪一样的将帅们为所欲为,不愿意被管束,军队纪律一向很差,而刘演一向治军比较严厉,所以胆大妄为的张昂等将领们都很忌惮刘演,怕受到他的约束。如果是立了懦弱无能的刘玄,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的确,刘玄孤身一人投到军中,自然比拥有八千子弟的刘演更容易驾驭,而且二者在能力上也绝不是一个档次。
王匡、朱鲔、张昂等人还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刘玄比刘演血统更纯正。因为刘玄的太爷爷是大老婆生的,继承了侯爵;刘演的太爷爷是小老婆生的,接不了班,只做了个郁林太守,所以刘玄比刘演更正宗。
经过数次秘密会议,绿林军的骨干分子大部分都同意拥立刘玄为皇帝。最关键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幕后军师”朱鲔,一个是“急先锋”张昂。
朱鲔此人有谋,深沉,干练,坚持原则,是绿林军中少有的领袖人物;张昂此人有勇,无谋,性格粗鄙,敢想敢干,不择手段。这对有勇有谋的黄金搭档很快就分头行动了起来,要把生米煮成熟饭,给刘演来个既成事实。
一场阴谋开始了!
《东观汉记》说:“朱鲔立坛城南淯水上,诣伯升。吕植通《礼经》,为谒者,将立圣公,为天子议以示诸将。”朱鲔已经在城南河畔设立了举行皇帝登基大典的祭坛,才派人去通知刘演。有个叫吕植的人学过《礼经》,知道皇帝登基的礼仪,就让他担任主持人。
一切已经按部就班地安排好了,“然后使骑招伯升,示其议”。让人骑马先把刘演请来,再告诉他大家的决议。由此可见朱鲔等人之中有精通权术的高人。调虎离山,把刘演请到自己的地盘上,才告诉他我们要立刘玄为皇帝。
消息来得很突然,刘演措手不及。在客场作战,寡不敌众,身边也没有什么谋士帮手,该怎么办呢?刘演不愧是机敏过人,此时既不能站出来说“我要当皇帝”,也不能说“我坚决不同意刘玄当皇帝”,于是刘演说了这么一番大道理:
“大家要立我们姓刘的当皇帝,我们都很感激。不过现在除了我们绿林军造反,山东的赤眉军也有好几十万人马。如果我们立了皇帝,他们得知后,必定也立一个皇帝,那样起义军内部就会打起来。况且历史上先建立帝号的起义军很少有能成功的,例如陈胜和项羽都是如此。
而现在我们才占领了从舂陵到宛城三百里的地方,还没有什么资本。贸然称帝,我们必将成为天下人的靶子,让后来的人渔翁得利,这绝非上策!不如现在我们暂缓称帝,退一步先称王,用以号令全军。如果赤眉军立的皇帝贤良有德,那我们就去归附效力;如果他们也没有立皇帝,那么我们灭了王莽,战胜了赤眉军之后,再拥立皇帝也不算迟。请大家三思!”
平心而论,即便这是刘演的缓兵之词,也是极有道理的。刘演此时只是自号“柱天大将军”而已,并没有萌生要当皇帝的想法,就是因为当皇帝的时机非常重要,过早,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过晚,就会丧失应有的号召力。无论是谁,此时称帝,显然都为时尚早,必然要遭到王莽政府的全力攻击,也会遭到其他起义军的敌视,对保存和壮大自己的实力十分不利。
后世的政治领袖们都吸取了教训。孙权曾经给曹操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也!”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曹操不愧是一代英豪,他不是不愿意当皇帝,而是用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再比如朱元璋就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不着急称王称帝,做到了利益最大化。刘演作为有鸿鹄之志的政治领袖,自然要比绿林军中的草莽之辈目光远大。此时称帝时机还不成熟,这应该是他的真心话。
这番话一说出来,大家听了不由得频频点头,觉得很有道理。马武、王匡也都说王莽还没有消灭,不如暂且称王。
外面朱鲔和刘玄等人都把登基仪式彩排妥当了,自己的同伙还在这里犹豫不决。眼看刘演又要扭转乾坤,张昂这个最顽固的家伙十分气恼。他知道自己辩论不过刘演,仗着这是自己的地盘,拔出宝剑砍在地上,大声喝道:“叫天公都行,叫天子怎么不行?!今天的事就这么定了!”
在反对势力的暴力威逼之下,刘演等人好汉不吃眼前亏,只能屈从。尽管勉强同意了,但是“由是豪杰失望,多不服”。
公元23年二月初一,幸运儿刘玄正式成了“更始皇帝”,国号“汉”。
当初朱鲔、陈牧等人和他说要选他做“法人代表”,刘玄的第一反应是“别逗了”,当确信这不是玩笑时,不由得从心里惊呼:“天上真的会掉馅饼啊!”
投身革命仅半年就从一介平民变成了最高元首,刘玄可以说是一步登天!《后汉书》记载道:“更始即帝位,南面立,朝群臣。素懦弱,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寥寥几字把刘玄给丑化得够呛,这恐怕是有点夸张了。刘玄弟弟被害,敢于雇用杀手报仇,敢于孤身主动参加革命,可谓有勇;诈死救父并获得成功,可谓有谋。就算他是一个才智平庸、性格懦弱的家伙,但也还不至于如此窝囊。
古代史书的作者擅用“春秋笔法”,在行文中有着明显的褒贬态度。唐朝的史学家刘知几说:“曲笔阿时,独成光武之美;谀言媚主,用雪伯升之怨。”认为这是史官在替刘演兄弟鸣冤出气,这种看法是颇有见地的。
不管怎么样,在宛城外淯水岸边高高的坛场上,当刘玄头戴通天冠南面而立的时候,下面“万岁”的欢呼声还是响成了一片。
刘玄原来号称“更始将军”,如今当了皇帝,还用“更始”作年号,史称“更始皇帝”。他大赦天下,拜封群臣。领导班子一共七个人,分别是:
刘玄,国家元首、三军总司令。
刘良不仅是刘秀的叔叔,也是刘玄的长辈,所以被封为“国三老”,当时的礼节要求皇帝要“父事三老”,所以刘良的地位非常尊荣。
绿林起义首倡者,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地位都在三公之上。
朱鲔被拜为大司马,三公之首,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大司马在朝廷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因为皇帝不过是个傀儡,所以大司马就是全国军权的实际控制者,朱鲔如愿成了最大的赢家。
刘演被拜为大司徒,加封汉信侯。大司徒是全国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国家政府的总理。不过战争时期哪有什么行政可为呢?军事、财政等实权都不在他的手里,刘演的大司徒只是徒有虚名而已。
刘玄的第一个上级——平林兵的首领陈牧被拜为大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副总理兼建设部、民政部部长。
其余的人在中央政府中担任“九卿”的职务,同时还在军队系统中兼任“将军”等职务。
比如王常,担任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廷尉主管司法,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李通,担任柱国大将军,封辅汉侯。
李通的堂兄弟李轶,被封为五威将军。
刘赐,和刘演一起起兵的本族兄弟,被封为广汉侯,官居光禄勋,负责首长的警卫工作。
前舂陵侯的嫡子刘祉在军中的职务是“将军”,刘玄还恩准他继承了老爹的爵位,接班为舂陵侯。
刘秀获得了一个“太常”的头衔。太常这个官儿,是中央政府九大部长之一,主要掌管宗庙礼仪、文化教育等。由于战乱期间军权大于一切,宗庙礼仪荒废已久,太常不过是个虚职而已。在军队序列中,刘秀竟然连名额众多的“将军”都没混上,只混了个更低下一等的“偏将军”而已,地位很是卑微。
刘秀的姐夫邓晨、刘秀未来的大舅哥阴识,还有刘演的同学兼族兄刘嘉,全都是“偏将军”。刘秀长安时的同学朱佑担任了刘演的秘书长——护军,官职也不大。
这充分说明,刘演及其亲信们已被完全排斥在了权力核心之外。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次绿林军领导排座次,可以说是以实力大小来瓜分权力蛋糕的真实体现。
本文摘自:《百王之王;神一样的光武帝》,作者:复强 著,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