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风云初起之一战成名的敢死队队长

时间:2013-10-31 11: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农民政权建立了,但是堂堂皇帝还只能住在县城里,这也太不像话了。大司徒刘演指挥主力部队继续攻打早就被包围了的宛城,要尽快拿下这个地级城市作为都城。

  为了分化、限制刘演派系壮大,刘玄一伙有意把刘演的心腹都调到了外地,刻意造成了刘演人单势孤的局面。

  公元23年三月,偏将军刘秀、邓晨被派遣出征了,他们跟随着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等率领大约两万人向东北方向的昆阳等地进军。

  刘秀在出发前和哥哥告别。兄弟俩究竟说了些什么,是否洒泪而别,我们不得而知。他们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他们兄弟的诀别!

  天边一抹夕阳隐没在远山之外,黑暗悄悄袭来了。望着亲爱的兄弟那潇洒的背影渐渐远去,刘演跨马扬鞭返回了攻城的军营中。

  英雄就是英雄,奔赴前线的刘演还是一如既往地冲锋陷阵,不知疲惫。不过,这次他遇到了一颗钉子,一颗响当当的硬钉子——宛城守将岑彭。岑彭负隅顽抗,整整三个月,刘大司徒竟然毫无进展。

  王凤、刘秀他们这一路军队却收获颇丰。他们相继占领了中原地区的昆阳、定陵、郾城等地,缴获了大量的牲畜、粮食、财物。战利品都被转运到宛城城下,有力地支援了刘演的围城战斗。

  刘玄同时派出平林兵的主力去攻打新野县,扫清南阳境内的王莽残余势力,以确保中央总部机关的安全。

  平林兵攻打新野,久攻不下。最后估计是快挺不住了,守城的新野县县令提出了一个投降的条件:“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虽然刘演不如刘玄、朱鲔一伙儿势力大,但他的人气极旺,名望、能力都有目共睹,经营多年的个人品牌已经树立起来,所以新野县令是他的粉丝就毫不奇怪了。能在人民群众中有如此高的威望,刘演很高兴,就从宛城城下抽空过来了。县令一看刘大司徒居然亲自来了,马上开城投降。

  占领了新野,更始政权基本上就后顾无忧了,但是前方传来了令人恐怖的消息。

  68岁的王莽已经“皓首白须”,面对满目疮痍的江山,他居然还有心思娶媳妇!《汉书?王莽传》说他“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进所征天下淑女杜陵史氏女为皇后,聘黄金三万斤”。这个有史记载的“中国染发第一人”虽然新婚,但很敬业,他挣扎着从美女玉体横陈的龙床上爬起来,使出最大的力气向“出头鸟”刘玄抡起了雪亮的战刀!

  尽管地球人都知道老王头就要完蛋了,但是困兽犹斗,王莽最后一击的力量还是空前地惊人。他任命大司徒王寻和大司空王邑亲自担任讨逆集团军正副总司令,从全国各州郡、各军区调集了无数精锐,还抓了大量壮丁。那么,王莽军究竟有多少人呢?大约是一百万。

  《后汉书》载,“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也就是说这支大部队的总人数有一百万左右,其中战斗部队四十二万人,另外还有几十万人的后勤、运输部队。

  为确保胜利,王莽又特意选拔了好几百个“能为兵法者”组成了军事顾问团,同时“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此外,还特意聘请了奇人“巨无霸”。

  巨无霸是当时世界第一高人,身高约在2.31米以上,坐车要用四匹马拉,睡觉枕着战鼓,吃饭用铁做的筷子。这个比姚明还要高大强壮的家伙被任命为警卫队长。同时王莽军还驯养了一批老虎、豹子、犀牛、大象等凶猛动物随军前进,“以助威武”。这样空前强大的兵力和超级豪华的阵容,“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

  由于这场战争事关王莽政府的生死存亡,所以王莽极其重视,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聚天下之兵,几乎把最大的能耐都使出来了。

  从得知更始皇帝登基的二月份开始,经过近三个月的准备,王莽的百万大军终于调动集结完毕。

  公元23年五月,新朝大司徒兼集团军总司令王寻元帅和他的副手王邑率领史无前例的庞大军团,到达了中原地区的颍川。在这里,他们和打了败仗的南方剿匪军总司令、纳言将军严尤的部队会师了。

  他们的第一个攻击目标就是军事重镇——昆阳。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出人意料的最伟大的战争之一——“昆阳之战”一触即发!

  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

  更始汉军的总兵力一共只有十多万人,大部分部队都在刘演的指挥下围攻宛城。前线人马仅有两万多人,其中王凤、王常率领约八九千人驻扎在昆阳,其他将领率领一万多兵马,分别驻扎在昆阳西部的定陵和郾城。

  当王寻、王邑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向昆阳逼近的时候,刘秀正带兵在颍川郡前线活动。

  颍川人杰地灵,在这里刘秀收纳了当地很多优秀的高级人才加入了他的创业团队,比如王霸、傅俊、马成等名垂青史的英雄们,就是他日后成就帝业的军事班底,他们都在云台二十八将之列。

  在阳关聚一带巡逻的刘秀,即将和莽军的先头部队相遇,刘秀就首先进入了敌军情报人员的视线。常年剿匪的严尤很注重搜集情报,研究敌情。从城里出来投降的人向严尤报告说刘秀不取财物,只是忙于调兵遣将、出谋定策,这让严尤很好奇。

  几年前刘秀在京城长安游学的时候,曾经找过当时担任大司马的严尤,替家里的亲戚打官司,位高权重的大司马严尤接见了他。

  那时二十出头的刘秀已经出落得相貌堂堂、文雅俊秀。据《东观汉记》记载,刘秀的相貌是“隆准,日角,大口,美须眉,长七尺三寸”。“隆准”,就是高鼻梁,“日角”就是高额头,“美须眉”是胡须和眉毛都很漂亮。刘秀身高七尺三寸,约合现在1.75米。以当时人的平均身高来论,他完全可以算是身材修长了。刘秀不但身材好,而且面如冠玉、皮肤白皙、眉清目秀,是一个文质彬彬的美男子。

  当时刘秀是和同学朱佑一起来的,本来朱佑也想向大司马严尤告状,但是“尤止车独与上语,不视佑”,人家严大司马根本就没看朱佑一眼。刘秀漂亮的外表和得体的言谈给严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事过多年,严尤一听说当初的帅哥刘秀今天已颇有作为,不由得笑了,说:“是美须眉者邪?何为乃如是!”翻译过来就是:“是那个帅哥吗?他这么做想干什么呀!”

  刘秀想干什么呢?昆阳之战是刘秀在历史舞台上第一次以独立的领导形象亮相。由于大哥不在身边,在没有依靠也不受限制的情况下,他被激发出了英雄本色。

  鉴于敌人声势浩大,所以刘秀迅速从阳关聚返回了昆阳。所有的将领都知道王莽百万大军杀了过来,面对即将来临的灭顶之灾,大家都很害怕,又都担心老婆孩子,所以带着抢来的财物逃跑回家的想法占了上风。

  就在“上公、大将军、将军”这些高官们莫衷一是的时候,小小的偏将军刘秀站出来了。他说:“现在我们兵马和粮草都很少,外面的敌人却十分强大,团结起来抵抗还有胜利的希望。如果我们各自分散,那就谁也好不了。现在宛城还没有攻克,主力大军也无法前来救援,昆阳要是被攻破了,一天之内,我们的各支部队必将全军覆没。大难临头,现在大家怎么能消极应付、临阵脱逃呢?!”这话说得很不顺耳。一个小小的偏将军也暗含讽刺,让人不爽。“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

  刘秀并不争辩,而是微笑着走了。

  这个微笑,成为历史上令人难忘的一个特写镜头。明朝大学者王夫之评论道:“一笑之下,绰有余地,而何暇与碌碌者争短长邪?……勇者,非气矜也,泊然于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者也。光武之笑起而不与诸将争前却,大有为者之过人远也,尤在此矣。”

  刘秀走了之后,诸将还是一筹莫展,不过颇有见识的王常却认为刘秀说得很有道理。

  这时候,侦察兵回来报告:“敌人快到昆阳城北了,军队陈列了好几百里地,看不到尽头。”这铺天盖地的阵势,让王凤、王常等诸将都感到问题比想象的严重得多,想跑也没那么容易,一时间都没了主意。

  “疾风知劲草”。当团队所有的人都因为困难而退缩了,敢于站出来的人就自然成了领导。此时领导者的权威会突破官职、年龄、资历等限制而格外受到尊重。说白了就是“谁能够救命,谁就是老大!”于是刘秀又被请了回来。

  刘秀的态度依然很平和,他给大家分析了形势,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数并不是最重要的,决定胜负的是人的意志!我们要想赢得胜利就必须全力坚守一段时间,同时搬请援兵,集中力量内外夹击,一旦拿下宛城,主力部队前来增援,事情就更好办了。

  刘秀作出了这样的安排:由王凤、王常率城里的八九千人坚守待援,刘秀亲自带领少数人冲出去,一面去调集定陵和郾城的一万多人马前来营救,一面派人向宛城告急,请求主力增援。

  恐惧和慌乱使大家都没有了办法,尽管这看起来是个很难完成的任务,但是别无良策,于是,刘秀的意见被一致通过。

  当晚,在夜幕的掩护下,刘秀和五威将军李铁、偏将军邓晨等十三名勇士骑马从昆阳城南门突围。这时,到达昆阳的敌军前锋部队已接近十万人,眼看就要将昆阳包围了。刘秀他们趁敌人初来乍到建制相对混乱的空隙冲了出去。

  城中几条漏网之鱼的逃跑根本没引起集团军总司令王寻等将帅的注意,但是很有战争经验的严尤头脑还是十分清醒的。

  严尤向副总司令、大司空王邑献了一计。他说:“昆阳城不大,但是很牢固,不易攻克,而反贼头子刘玄的大本营现在宛城,如果我们放过昆阳而直接向宛城进攻,宛城的反贼就一定会败逃。宛城一败,昆阳的敌人自然也就瓦解了。”

  这条计策十分英明,严尤在实战中靠流血换来的经验果然一针见血。“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高手做事情就是要忽略细枝末节,直奔要害。就像毛泽东所说:“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予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后世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造反,在边角纠缠,屡战屡败。最后就是在高人的指点之下,绕开无关紧要的小城市,大军直逼首都南京。南京一拿下,小城市纷纷投降。就这样朱棣顺利当了皇帝,大功告成。

  可惜的是,严尤的妙计却被弃如敝屣,让王邑这自以为是的家伙给远远扔到一边去了。

  王邑义正词严地说:“当年我做虎牙将军的时候消灭了反贼翟义,因为没能活捉他,还让皇帝臭骂了一顿。如今我百万雄师一出马,送到嘴边的一碟小菜还不顺手拿下,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一听此言,严尤知道,对牛弹了一次琴。自己的妙计付诸东流,郁闷的严尤毫无办法,只能听之任之。

  可以设想,哪怕莽军在围攻昆阳的同时,还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攻击郾城和定陵,让汉军自顾不暇,昆阳也就完了。

  可惜的是,上帝他老人家没有这样安排。

  突出重围后,刘秀等十三骑一路狂奔,来到了定陵。此时的刘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搬回救兵,否则夜长梦多,变化莫测。

  昆阳城的八九千人在百万敌军的进攻下,只能临时守一阵子,想长时间坚守都没那个能力。面临强敌,置身死地,定陵、郾城的这一万多人马会听一个偏将军的指挥吗?刘秀的心是悬着的。

  果然,当刘秀拿出前敌总指挥王凤的将令,让将领们火速赶往昆阳增援的时候,大家都很不情愿。除了害怕之外,主要是舍不得丢掉抢到手的好东西。

  前面说过,王凤、刘秀他们这支部队北上以来,收获颇丰,缴获大量的战略物资都被送到主力部队那里,有力地支持了刘演他们的围城行动。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值钱的金银宝贝,都被这些将领们私自留了下来。抢到了一大堆的好东西,患得患失就成了累赘。

  刘秀就发挥他耐心细致的长处,针对大家“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的想法做足了思想工作。刘秀在劝人家“要命不要钱”这方面很有经验,他就把以前在唐子乡处理内部分赃不匀的理论又拿了出来。“打了胜仗,好东西数不胜数,这点东西算什么?要是输了,脑袋都保不住,要钱有什么用!”一番说辞,利害分明,浅显易懂,基本上消除了大家消极保财的想法。

  “我们只有一万多人,怎么能和百万大军抗衡呢?”针对大家信心不足的疑问,刘秀想出了一个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好办法。

  他让人伪造了一封“汉军胜利占领宛城,主力部队已迅速赶来参战”的书信,从外面兴高采烈地向大家报捷。实际上此时宛城的确已经被刘演攻克了,只不过刘秀还不知道。这封信的及时赶到,极大地振奋了人心。把这个好消息传遍军营之后,刘秀的战前动员就开始了。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秀是怎样演说的,我们可以推测一定是掌声雷动,欢呼四起!初见成效后,刘秀等人又赶到几十公里外的郾城,同样说服了这里的将领。刘秀就像一个有魔力的教主一样,去除了他们的恐惧,刺激了他们的贪心,鼓足了他们的勇气!

  于是两队人马合兵一处。留下少量留守人员后,刘秀查点了一下,可以投入战斗的大约只有一万人马(相当于现在一个师)。

  兵在精,不在多。刘秀志在必得。他从这一万人马中选出了三千精兵,组成了一支战斗力超强的敢死队,养精蓄锐,磨刀霍霍,做着大战前的各种准备。

  自从刘秀等人出城之后,莽军很快就把昆阳围得插翅难飞。按照莽军总司令王寻、王邑的想法,一百只猫抓一只老鼠还不是手到擒来?据《资治通鉴》记载,王邑骄傲地说:“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当先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意思是为了显示百万雄师的威风,我们要先来个昆阳大屠杀,踩着敌人的鲜血前进,载歌载舞,那有多美啊。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后汉书》这样描述了当时宏大壮观的战争场面:“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或为地道,冲輣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

  铺天盖地的王莽军队,把一个小小的昆阳城层层围困,水泄不通。上百个军营,无数的战士,或者用高达二三十米的云车攻爬城墙,或者钻挖地道,或者用冲车撞城门,一时间旌旗蔽日,尘埃连天,杀声震耳,战鼓如雷。强大的攻势真是气势宏伟,无法想象。城外弓弩齐发,城里乱箭如雨,昆阳城的人要到井边打水都得背着门板!

  敌人炮火之猛烈,超乎想象;敌人声势之浩大,闻所未闻。

  “见过牛的,但没见过这么牛的。”昆阳城里的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等人傻眼了,惊呆了。

  为了活命,王凤、王常等革命意志薄弱的家伙,在敌人地毯式的轰炸之下,只坚持了十几天,还没等援兵到来,竟然就做出了献城投降的决定。

  如果这几个熊玩意儿交枪投降的话,昆阳城马上就会被莽军顺利占领。刘秀力挽狂澜的计划就会完全落空,内外夹击成为空想,军心士气一蹶不振,定陵、郾城的部队立刻将上升为敌人的第一攻击目标。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一万多人最终很难幸免于难。

  此时,刘秀鞭长莫及。城里投降的决定,他无法得知,更无法阻止。

  在不断的叫喊声中,在白旗的摇晃之下,王莽军队终于停止了冲锋。昆阳城里的起义军领导人王凤派出谈判代表,希望政府宽大处理,请大司徒王寻和大司空王邑两位总司令高抬贵手,“我们认输了,无条件投降,请求官军饶命。”

  王寻笑了,王邑笑了,连严尤也忍不住笑了。

  一只吓得瑟瑟发抖的小老鼠跪在这只巨猫的脚下,温顺地低下了头。

  这一刻,胜负已分,输赢已定。

  命运就是命运。没有戏剧性的转折不是命运,只有让人捉摸不透的才是命运。

  绝对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凤等乞降,不许。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

  王寻等人竟然拒绝了昆阳城里的投降请求。“游戏才刚刚开始,我们还没玩够,还没过瘾呢。”

  杀人之前,看着已经没有反抗能力的弱小的敌人睁大了恐惧的眼睛,连连哀鸣,苦苦挣扎的样子,往往会给变态杀人狂巨大的心理满足。为了延长这种变态的快乐,王寻等人把自己推上了绝路。

  连投降都不能,心理上遭到巨大羞辱的昆阳汉军们震惊了。投降的目的是为了活命,不让投降,就意味着敌人一定要赶尽杀绝!

  此刻,摆在昆阳城里全体将士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死路。既然必死无疑,就豁出去了!“跟他们拼了!往死里整!整死一个够本,整死两个赚一个!”

  绝望的士兵们红了眼,临死的愤怒变成了巨大的力量!刹那间,一群懦夫变成了勇士,一群老鼠变成了狮子!“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历史,重演了。

  就在昆阳城因为同仇敌忾而变得更加坚固的同时,刘秀率领着一支战斗力超强的部队赶到了。

  公元23年农历六月初一,历史牢牢记住了这一天。

  刘秀率领一千多名骑兵和步兵组成的先锋部队抵达昆阳城外,在离敌营四五里的地方列阵迎敌。

  敌军总司令王寻等人知道汉军的援兵到了,才一千多人,也就是区区一个团的兵力嘛,杀鸡何用宰牛刀?于是就只派出一支几千人的部队,用比汉军多数倍的兵力去消灭刘秀的这个团。

  对刘秀来说,这是最关键的一次战斗!

  如果首战不克,就会大费周折。事到万难须放胆,必须用实际行动,一下子就把战士们的勇气鼓足。刘秀再一次做了精彩的战前动员,就像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团长的演讲:“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咱独立团啥时候吃肉?那就是遇到小鬼子的时候!”

  “现在,我们吃肉的时候到了!”刘秀一马当先,率领一个团的战士们像猛虎一样扑了上去!

  避我者生,挡我者死!遇鬼屠鬼,遇佛杀佛!

  在此战必胜的强大信念激励下,刘秀身上的巨大潜能被空前地激发出来,这个曾经文弱的儒生简直就像一只狂暴的雄狮,气势如虹,无坚不摧。他像一个拼了命的疯子,恶狠狠地号叫着,冲杀着,槊锋所至,鲜血喷涌,敌人无数具尸体在他面前倒了下去!

  短兵相接,殊死格斗,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勇士们强大的攻击力面前,王莽的士兵们招架不住了,开始丢盔卸甲,纷纷溃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刘秀身先士卒的超级勇敢表现,让后面观阵的将士们十分惊讶。大家都议论纷纷:“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

  勇敢是可以传染的。当刘秀再次发起进攻的时候,精神大振的全军将士们,开始了集体大冲锋!众人在枪林箭雨中奋勇狂驱,犹如一艘大船乘风破浪急速前进。一万多人的生力军把莽军杀得尸横遍地、仓皇逃窜。“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

  接连的胜利把莽军的阵地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刘秀的部队已经推进到了前线,距离王莽军的总司令部越来越近了。真正的大战,一触即发。

  决战前夕,刘秀又显示了他的足智多谋——用计就要把计用足。既然一封伪造的宛城报捷书可以让自己的队伍人心振奋,那也同样可以让昆阳的同志们精神抖擞。要是让王莽军队知道了,自然也会起到动摇其军心的作用。

  刘秀让人把那封报捷信继续送往昆阳。其实刘秀知道这封信根本送不进去,但他还是让人去送了,于是这封信如愿地被敌人截获了。

  王寻、王邑知道了相当不爽,宛城失守,敌军驰援,这意味着莽军的胜利将不会那么轻松,王总司令那不可一世的牛气大大受挫了。

  此时老天爷也不帮忙,《东观汉记》和《后汉书》里都记载了这样的神奇现象:“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夜里有不祥的流星坠落到了王莽的军营中,而白天呢,竟然有像崩塌的山一样的云朵,朝着营地飘落直下,在离地面很近了才消散,军官和士兵都吓得趴在了地上。

  “云如坏山”这对于军队来说,是全军覆没的凶兆。按照古代占卜的卦辞说:“营头之所坠,其下覆军杀将,血流千里。”可以想象这对于很迷信的莽军来说,打击是巨大的。

  在王莽执政的14年中,天下大乱,饥荒、劳役和战争等天灾人祸,使全国人口急剧下降。据记载,公元2年汉帝国尚有5959万人口,到了公元57年已经降为2100万。这超级惊人的数目说明,全国大部分人都死了。饿殍遍地,白骨成堆,整个九州大地成了暗无天日的“活棺材”,人吃人的现象屡见不鲜,能在乱世中活下来是多么不容易。

  很多人为了活命,不得已选择了当兵吃粮,在军队里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已。当兵是为了活命,战争却使人没命,所以能跑就跑,保命要紧。为了一个篡位的老王头卖命不值得,这是很多莽军士兵的共识。

  与莽军的消极相反,刘秀的汉军却大不相同。诸将经过几次胜利,“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

  刘秀不愧是个天生的大将之才,他完全明白擒贼先擒王的道理,面对强敌,必须直击要害。

  决定命运的总攻开始了!刘秀亲自带领最精锐的三千人敢死队,在昆阳城西的河边挥槊直扑敌军最高指挥部!

  敌人居然找上门来了。王寻、王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是一个显示自己神气的好机会。两位老总马上集合了身边一万多人的嫡系王牌师,要亲手干掉前来找死的这一小撮反贼!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王总司令传下命令:“诸营皆按部,毋得动!”他老人家要亲自率军,独立迎敌。

  电影里常见的情节出现了,一个武功高强的老大,面对一个弱不禁风的对手,有着十足的把握把他打得大败,于是命令身边的弟兄们:“都不要动,谁也不要帮忙,看我怎么收拾他!”

  电影最后的结果,导演的安排几乎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弱小的战胜了强大的,沉默的战胜了嚣张的!

  开始时情节越是压抑,后面的宣泄就越是痛快!决战前越是揪心断肠,胜利后就越是欢呼雀跃。欲扬先抑,是大导演的拿手好戏。

  王寻——王莽多年的好哥们儿,新朝政府总理兼讨贼集团军总司令,满以为自己一万多人的王牌师足以灭掉刘秀的一个杂牌团,成竹在胸,胜利在握!但是他错了,错得无可救药,错得百死莫赎。他不知道,披着狼皮的羊,哪怕数量再多、样子再凶,也斗不过一头猛虎。

  王寻立足未稳,战斗英雄刘秀率领着三千精壮汉子组建的敢死队已经顶着枪林弹雨,冒着炮火硝烟冲了上来,纵马驰奔,锐不可当!汉军全是不要命的自杀式袭击,刹那间就占了上风。一招致命,凭的就是勇敢和速度!

  猛虎下山,群龙过海,“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王寻的精锐王牌师很快就乱了阵脚,被打得晕头转向,哭爹喊娘。

  如果这个时候其他莽军都上来帮忙,群起攻之,刘秀一支孤军本领再大也难以抵挡。此时“导演”埋下的伏笔起了关键作用。因为王寻总司令曾经下过命令,“诸营皆按部,毋得动”,所以各个部队的长官们虽然知道中军附近越来越混乱,但是都“不敢擅相救”。

  王寻,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假如他知道那道愚蠢的命令会使他丧失掉最后的活命机会,他一定会十分后悔。可惜的是,老天没有给他后悔的机会。

  莽军总司令部的一万多人被彻底打垮的同时,王莽百万大军的最高领导、大新朝的十大元帅之一,王寻为国捐躯!

  “敌军总司令被杀死了!”这天大的好消息一经传开,汉军更是信心百倍,勇气十足。此时,昆阳城门大开,“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

  王莽从全国各州郡征调上来的这些杂牌部队,数目虽大,但是壮丁们未经训练,仓促上阵,互相之间又不懂得配合,在不知敌情的情况下,一旦引起连锁的恐慌,失败就不可阻止了。

  内外夹击之下,溃逃的莽军相互践踏,一百多里内死尸随处可见。这时老天爷也开始为汉军帮忙。一时间,电闪雷鸣,狂风肆虐,屋上的瓦片都被吹得到处乱飞。大雨倾盆直下,滍川河水泛滥成灾,莽军中驯养的老虎、豹子等凶猛的野兽也被这混乱的场面吓得哆哆嗦嗦。王莽的士兵不知汉军有多少人,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撒腿逃命,滍川河里被淹死的士兵数以万计,尸体多得把河水都堵住不流了。

  兵败如山倒。高人巨无霸不知所终。侥幸逃得性命的王邑、严尤、陈茂等大军统帅们全都抱头鼠窜、狼狈而逃。王邑逃回了长安,严尤和陈茂成了流寇。

  汉军缴获了王莽军队的全部辎重,好东西数不胜数,搬运了好几个月还没搬完。

  历史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是一场天地变色、日月无光的战争。在汉军区区两万多人的强悍攻击下,王莽四十多万人的主力部队全军覆没,百万大军顷刻瓦解。

  王莽他老人家使足全部的肺活量才吹起的超级大气球,竟让小伙子刘秀用一根针就轻易扎破了。刘秀,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战争神话。昆阳之战,这是一场决定中国人未来二百年命运的大决战,也是王莽和刘玄两大政治集团你死我活的大决战,新莽王朝的丧钟就此敲响。

  以弱击强,以少胜多,昆阳之战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战争之一载入了史册。刘秀也由此进入了中国最具胆识的军事家之列。作为大决战的胜方统帅,三十而立的刘秀,从此威震中原,名闻天下,他开始以独立且光辉灿烂的形象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狼奔豕突的残兵败将把失败的消息传回首都长安时,白发苍苍的王莽正在皇宫的美女群中做着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各种性实验。《汉书?王莽传》说:“莽日与方士涿郡昭君等于后宫考验方术,纵淫乐焉。”骤然听说百万大军彻底覆没的消息,犹如五雷轰顶,王莽坚持,坚持,再坚持,没坚持住……“嘎”一下晕了过去。

  经此一战,王莽政府元气大伤,军队主力丧失殆尽,再也没有力量组织对反贼的镇压了。从此以后,“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王莽已然内忧外患,众叛亲离,陷入了寝食难安的垂死境地,就连朝廷的内部也差点出了军事政变。以大司马董忠、国师公刘秀(原名刘歆的那个人)等人为首的投机分子,策划了以武力劫持王莽投降汉军的阴谋,结果被王莽毫不客气地镇压了下去。

  阴谋失败,幻想改了名就可以做皇帝的“刘秀”先生,在绝望中畏罪自杀了,他终于明白“刘秀当为天子”这个美丽的传说不是为他准备的。

  可以想象,国师公刘秀的死讯传入太常偏将军刘秀的耳朵里,应该是一种多么大的振奋和鼓励啊。

  本文摘自:《百王之王;神一样的光武帝》,作者:复强 著,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