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是什么?
我们每天吃的米,这种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的主食、人类种植历史最悠久的农作物, 究竟从何而来?在几千年的耕作历史里,人们如何播种、耕耘、收获、存储、交换、烹调和分享,并将其嵌入我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从亚洲的河谷三角洲到喜马拉雅山麓,从非洲雨林到中东绿洲,种田人为我们守护着哪些弥足珍贵的共生智慧与经验?全世界五分之四的稻米是由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农业生产者所种植的,而在全球性的生态退化和发展压力之下,这些传统稻作社区是否还能维持自身的健康运作,并继续滋养下一代人的身体和心灵?
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文明古国,中国不仅拥有超过7000年的稻作史,至今仍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水稻生产与消费国。稻米不仅是13亿人的第一主食,也是过亿农民的生计所在。因为米展的契机,以寻找重返中国人的传统家园之路为宗旨的《碧山》杂志书,以连续两辑的篇幅来关注这一话题。《碧山08:永续农耕》介绍了全国各地从事有机耕作的团队和农人,正是他们的工作,开启了永续农耕在今天的可能性。在农业的生产价值之外,让我们重新发现农业的生态价值、生活价值,从而体会到农业更深层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在《碧山09:米》中,我们将进一步聚焦于稻米本身--中国百姓生活中最习以为常之物。我们尝试从稻作、好米、食米,以及视觉、文学与影像等不同角度,一起温习稻米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境遇。透过这些真实体验,我们期待能唤起大家对每一粒作为生命源泉的稻米的珍视,也正视它所遭遇的伤害、困窘与苏生的努力。
慎终需追远,从稻作文化与文明的角度,惠富平的《稻米春秋》梳理了中国水稻生产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而李晶莹对《耕织图》系列的赏析,则透过这种别有韵味的农书遗产,带我们领略四时农事苦乐,更重温以农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里所特有的一种思想基调与传习系统。

碧山09:米
作者:左靖 主编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49.00元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米》是碧山系列的第9辑,一本聚焦于稻米的专辑,集结了众多在专业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的研究心得,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的稻作文化和稻米实践活动。全书分为稻作、好米、食米、视觉、文学、影像六卷,讲述中国的稻作历史和文化,寻找和耕作好米、食米的故事,与米相关的视觉艺术、文学和影像,温习稻米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境遇。期待能唤起大家对每一粒作为生命源泉的稻米的珍视,也正视它所遭遇的伤害、困窘与苏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