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者:王明珂 著
定价:49.00
出版时间:2016.4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图书品牌:世纪文景
【作者简介】
王明珂,著名历史人类学家,1952年出生于南台湾黄埔军校旁的眷村,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1983),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1992),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中研院”第30届人文社会科学组院士。长期从事于结合华夏与华夏边缘,以及结合人类学田野与历史文献的中国民族研究,其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遍及青藏高原东缘羌、藏、彝族地区。主要著作有《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以及《寻羌》《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等田野杂记及随笔集。
【内容简介】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是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新作,其内容是《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等著作的知识论基础。作者通过人类生态、本相/表相、认同/记忆、文本/情境等概念,提出一种由表相(文本、图像、电影、社会事件等等)认识社会现实本相的分析法。这是一种结合多种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研究,作者称之为 “反思史学”。同时也是作者作为历史学家对史学的反思。作者希望读者/研究者能因此练就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看透被典范知识蒙敝的真实世界及其历史变化过程,对外在世界有真实体认,以及反思与反应。
曾混迹帮派的小太保,如今成为著名的历史人类学家
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南台湾高雄县凤山镇黄埔军校旁的黄埔新村,1992年获得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现在是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第30届人文社会科学组院士。
早在2009年刊登于《中华读书报》中青报记者张彦武的专访中,王明珂讲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故事。他说,“自己几乎是在父亲的挫折和父母成天的吵架声中度过贫穷而压抑的童年。为暂时忘却家庭烦恼,高中时曾在眷村子弟组织的‘黄埔帮’中厮混。朋友中不乏读完卡夫卡、尼采感到苦闷而去找人打架的,也有书包中经常带着保险套﹑短刀与新诗集的。混太保、打群架之余,自己也在报纸上发表散文和小说,赚一些零花钱。”然而,换过4所高中,考大学时“考的分数乘以2都考不上”,命运的转机发生在22岁服完两年兵役回家后的7个月里。下定决心考大学的王明珂强迫自己每天读15小时以上的书,用半年温习完荒废掉的全部高中课程。一个在台北混黑道的眷村朋友(两年后被敌对帮派砍死在台北街头)来探望,看到王明珂一心向学,只留下一句话:“替我们打溜的(即“混混”)争口气!”1974年,王明珂终于如愿考上公费的台北师范大学。3多年后,王明珂仍“很感激那些一起走过彷徨少年岁月的朋友们”;仍念念不忘那半年备考时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尝试;仍感念父亲“为了生活,为了让妻儿及村上朋友瞧得起,他挣扎于做个正直的军人和有办法的大人物之间,而至死他仍相信自己是个军人”
新书希望能帮助读者练就“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关于新书《史学反思与反思史学》,在交代写作动机时,王明珂说,他希望这本书能为学术界提供一种“研究方法指南”,用来分析历史与现实中的种种表相,以探索社会情境及其历史变化。我们看到、听到、读到、想到、学到的东西,都是某种本相的表征,而对这些表征的错误解读,会让我们带有偏见,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换言之,人(组织)都有偏见,没有理由过分自信。要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办法,就必须认识并尊重本相。
但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更大的野心”,即“期望它对社会有一般性影响:我希望它可以让一般读者从中得到一种观察、认识周遭世界的方法,让读者练就‘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借以看透凡尘世界变幻万端的表相,认识表相下的事物真实本相”。而他之所以想帮读者练就“火眼金睛”,是因为读者的心智往往会被各种偏见蒙蔽,很难认清他所在的世界,从而很难改变他所在的世界。
为了实现这个“野心”,王明珂在书中举出许多实际的、生活化的例子,比如,一位修车工人因为喜欢拉小提琴而上了电视新闻,某位华人国际女星出演的广告,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偏远山区土著对当地历史的不同讲述等,以说明一些复杂的人类学、社会学理论。
但王明珂强调说,他这样做主要并非为了方便一般读者阅读,而是因为学术理论原来就是很简单的东西,其终极用途是让我们了解人类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但现在的学术风气,例如数不清的拗口的学术词汇,以及文法不通的学术表达,造成学术与社会脱节;学者的精力与关怀大多只放在学术圈与“理论”之中。“因此,将学术由云端拖到尘世间来,让学术重回社会关怀之中,这也是反思性研究的要务之一。”
因此,即便是在讲述分析方法时,王明珂也尽力避免枯燥无趣的陈述。例如,在总结过去多年来在田野考察与文献研究中逐渐形成与实践的一些方法时,他用到陶器、凹凸镜、燃烧木杆等比喻,以便于读者理解。
据了解,世纪文景未来还将出版王明珂经典著作《游牧者的抉择》的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