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亘古以来一个永恒的话题——死亡,它到底有多可怕?
孩子们都恐惧它,老人们都忌讳它,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都不能提及它。然而,当人们突然遭遇厄运,不得不面对它时,往往都是心灰意冷、难以接受、不知所措。
其实,人生如逆旅,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只是,这场开头不由你、结局也不由你的旅行,你打算如何度过?飞机可能晚点,火车可能出轨,生命的旅程也不可能一站到底,当你唯一的交通工具——身体出现问题时,你又打算怎样将其修复?
或许你还太小,还未来得及思考这些问题;或许你已太老,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是,如果你也曾在听闻或见证他人的生死时有所触动,如果你也曾在痛苦绝望时怀疑过生命的意义,如果你也曾在深深的夜里不敢入睡、害怕自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如果你也曾希望自己阳光地面对生活、平静地面对死亡,那么,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院长亚瑟 克里斯托弗 本森教授在一个世纪以前写下的这本《向死而生》,或许可以成为你首选的一个“生死”或“逆旅”攻略。
本森教授曾坚持写日记20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400万字的巨大精神遗产,而本书正是他在病中的四个月内所写下的日记节选。全书共66篇日记,每篇都围绕“死亡”这个永恒的命题展开,作者结合自己病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不同的视角和事件切入,深入探讨了一个个关于人性的优劣、关于心灵的成长、关于生命的意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非常引人深思和觉醒。
曾经,他以文字为生;曾经,他只埋头于工作;曾经,他毫不关心家人;曾经,他也从未感到过孤独或绝望……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倒下,病入骨髓,躺在床上,说不出,写不动,极度抑郁,生无可恋……渐渐地,他开始体会亲情的温暖,他开始发现自然的美丽,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他开始洞悉人类与人性的蒙昧……
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他,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写下了这本笔笔含情字字有痛的“死亡”日记。或许,本书并不一定能教你如何面对死亡,但它一定会给你继续生活的巨大勇气和力量。
【书籍信息】
书名:《向死而生》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英】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 著
邢锡范 译 孔谧 校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作者简介
亚瑟·克里斯多夫·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1862~1925)英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第28届院长。他的父亲是19世纪末坎特伯雷大主教爱德华·怀特·本森,其舅舅是著名的哲学家亨利·西奇威克。因此,本森家族富有文化和著述的传统,也很自然地遗传到他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样遗传在他身上的还有家族性的精神病。他本人患有狂躁抑郁性的精神病,虽然身患疾病,本森仍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多产作家。他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并在1885~1903年间,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讲授英国文学。1906年后,出任格雷欣学校校长。1915~1925年间,他担任莫德林学院院长。
他的诗歌和散文著述颇丰。令人惊叹的是,他在人生最后的20年间,每天坚持写日记,写下了世上最长的400万字的日记,给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代表作有:《仰望星空》(At Large)、《自由之旅》(Escape and Other Essays)、《大学之窗》(From a College Window)、《圣坛之火》(The Altar Fire)、《为师之道》(The Schoolmaster)、《剑桥论道》(Cambridge Essays on Education)、《阿城信札》(The Upton Letters) 、《我心无惧》(Where No Fear Was)、《安静的家》(The House of Quiet)、《岛上之思》(The Silent Isle)、《静水之旁》(Beside Still Waters)、《追随本心》(Along the Road)、《生命之泉》(Water Springs)、《美丽金线》(The Thread of Gold)、《彼日此时》(Meanwhile)、《思想者说》(Men of Might)、《论罗斯金》(Ruskin,A Study In Personality)、《曙光中的少年》(The Child of the Dawn)、《障山及其他故事》(The Hill of Trouble and Other Stories)等。
内容简介
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院长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坚持写日记20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400万字的巨大精神遗产,而本书正是他在病中的四个月内所写下的日记节选。全书共66篇日记,每篇都围绕“死亡”这个永恒的命题展开,作者结合自己病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不同的视角和事件切入,深入探讨了一个个关于人性的优劣、关于心灵的成长、关于生命的意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一本非常引人深思和觉醒的哲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