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梁鸿新作《神圣家族》不写乡村 聚焦城镇的荒诞与神圣

时间:2016-01-06 09:26   来源:凤凰读书

  “犹如湘西之于沈从文,高密之于莫言,枫杨树街之于苏童,‘吴镇’之于梁鸿也将会成为重要的文学故乡,成为烙刻着作家个人气息和精神脉象的文学地理图。”继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后,作家梁鸿的又一重磅力作《神圣家族》出炉。值得一提的是,梁鸿此次将虚构与非虚构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体,并再次将笔触聚焦身处吴镇这一“县域”里生命群体的命运,变换对中国乡村和城镇的“进入方式”。

  聚焦城镇人生的荒诞与神圣

  从梁庄到吴镇,梁鸿在《神圣家族》中用12个故事书写身处吴镇这一“县域”里生命群体的命运,他们是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12篇相对独立又有着内在联系的篇章,以在地的烟火气息和丰盈的诗性话语讲述着吴镇的故事,人物命运盘根错节,互相链接,一气呵成。吴镇作为一个县城,它处于剧烈变化的城乡大环境下,从公共管理、社会结构、文化继承上都发生了剧烈变化。梁鸿将它提取和抽离出来,以此为标本观察中国县镇的生存样态与人文景观,在那里发现了以梁庄和吴镇为代表的中国乡村以外的另一种充满了悖论、矛盾和复杂意蕴的现代性发展逻辑和幻象。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曹霞认为,作为中国县镇生活的缩影,吴镇极具代表性,它不同于中国几千年以来具有稳定形态和深厚根基的乡土乡村,也不同于北上海广这样的大都市,它甚至连城市都算不上。它和县城一样有着类似的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域、颇为简陋但五脏俱全的现代设施,以及完全脱离土地而依靠权力、技术、知识、信息等“非农业”方式生存的人群层次,它犹如一块“飞地”游离于主流经济发展和“现代/传统”的伦理范畴之外,这也决定了它吊诡性的逻辑:这里不像中国乡土社会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宗法亲缘关系和“熟人”式的社群网络,人与人之间即使相识也在权力、欲望、名声的纠葛中各行其是;这里也不像城市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达到了高度的个体化,这种个体化投射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舒适的冷漠和距离。

  新文体:虚构和非虚构完美结合

  梁鸿搞文学理论出身,过往的非虚构作品也备受行业内外肯定。她深知哪一种文体会被认可,却恰恰要摆脱这些,将虚构与非虚构结合。她认为最好的是使用的文体与所描写的生活恰切,至于是否符合理论或通认的标准暂不作考虑。梁鸿认为,一个好的写作者一定是要跳出框架才能找到最恰当的描述写作对象的方式。

  文学评论家解玺璋在读过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后,感受到梁鸿新著《神圣家族》在叙事上所发生的变化:“如果说前者是以‘非虚构’进入读者视野的话,那么,这一次则打开了虚构的魔盒。我不知道虚构或非虚构对梁鸿来说是否真有意义,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说,我所关注的,不仅是表达了什么和如何表达,还有表达的究竟怎样。”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认为,梁鸿从学术中走来,先是做中国现当代文学,尤其是乡土文学的研究,后来可以说是在做乡土中国的研究。但在《神圣家族》里,梁鸿已经转向了艺术的创造。她已经飞翔起来,不仅关心社会和政治的问题,也关心灵魂和信仰的问题,不只是写实,而是已经有了虚构,甚至有了一些荒诞。

  知识生产和乡村实践的结合

  梁鸿视野的中国乡村形象不是纯学术的知识生产,也不是纯文学的审美想象,她的所有写作都有着中国现代乡村建设的实践背景。知识生产、文学想象和乡村建设实践在她是一种奇特的共生关系。

  据悉,除《神圣家族》外,梁鸿的三部学术著作《外省笔记》、《“灵光”的消逝》、《作为方法的“乡愁”》也将于近期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书籍信息】

  书名:《神圣家族》

  作者:梁鸿

  ISBN:978-7-5086-5731-8

  定价:49.0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内容简介

  从“梁庄”到“吴镇”,梁鸿用12个故事书写身处吴镇这一“县域”里生命群体的命运,他们是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12篇相对独立又有着内在联系的篇章,以在地的烟火气息和丰盈的诗性话语讲述着“吴镇”的故事,人物命运盘根错节,互相链接,一气呵成。吴镇作为一个县城,它处于剧烈变化的城乡大环境下,从公共管理、社会结构、文化继承上都发生了剧烈变化。梁鸿将它提取和抽离出来,以此为标本观察中国县镇的生存样态与人文景观,在那里发现了以“梁庄”和“吴镇”为代表的中国乡村以外的另一种充满了悖论、矛盾和复杂意蕴的现代性发展逻辑和幻象。

  作者简介

  梁鸿,当代中国乡愁记录者、中国新一代乡土文化研究领军人。现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曾出版非虚构纪实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文艺思潮研究。曾发表和出版多篇论文和专著:《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新启蒙话语建构——《受活》与乡土中国的现代性想象》等。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