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是副产品》是知名社会学家郑也夫2015年的新作。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细致的考辩,对外婚制、农业、文字、纸张、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这些人类早期的伟大发明,进行了大胆的推论,从一个独具特色的角度,重新思考人类文明的起源。
《文明是副产品》,书名就隐含着作者的观点——人类文明那些最重要的里程碑,婚姻、农业、文字、印刷术,根本不是人类有意识研发出来的,而是其他有目标行为的副产品。作者认为,人类文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副产品”,而不是由那些有着直接用途的东西造就的。事实上,人类文化宝库里的大多数东西,并无实际用处,但恰是这些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所包含的知识与文化,要比那些有具体实际用途的东西大得多。无用之学,最后才有大用处。
本书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却与生活细节、情感、经济方式密切相关,它融合了生物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通过若干生动议题,构建了人类发展历史的庞大框架。书中论题之多样,视野之开阔,开启读者对许多问题的探究兴趣。
本文仅从创新方面来与大家分享阅读此书的感受。
当下,人人想创新,但人人又都在为创新发愁。如果你想学会创新,不妨试着读读这本书,因为书中给出了创新的五条道路。
一是给予。在书中,郑也夫认为,农业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密集丛生的野生谷物让人类放弃了狩猎采集生活,从此面朝黄土背朝天。
丰厚的给予能够带来驱动和控制,改变获取者的行为。今天一张免费的打车券就能促使你将之不断分享到朋友圈。所以,给予是一种驱动力,想想你的创新可以给予别人什么。
二是借用。在郑也夫的另类观点中,文字是这样产生的:象形符号只有通过声音的假借才能成为记录口语的成熟文字。
借用带来能够促进创新的因子,以此观之,今天中国制造水平的提升,其中不乏山寨阶段技术积累的功劳。
三是杂交。印刷术在欧洲的风靡,依赖于字母文字和铅活字的绝妙结合,这样的文化杂交,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上有很多。
文化进化中最大的变异产生于文化的杂交。这个时代,多少跨界杂交的新物种正汹涌而来,让传统行业招架无力。不能同时满足看电影、吃饭、喝咖啡、溜冰、逛书店等众多需求的购物中心将失去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未来也许连机场都会具备全部这些功能。
四是发明。武器的发明意外导致了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产生。因为掌握了武器就意味着,部落里的弱者终于有了打破强者性垄断的机会,一夫一妻制度得到了保护。
新东西的发明总会打开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新局面。一旦无人驾驶汽车上路,不光是汽车行业的诸多部门,甚而整个人类与城市道路的关系都将发生一系列颠覆性变化。
五是互动。作物被人类驯服失去野性,而人类同时也被作物驯服,不再做身无长物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人类的生活节律从此得配合作物的生长节律。
互动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事者的目标和手段。想想你和自己的手机,到底谁驯服了谁?谁比它更着急找电源和WiFi?
游戏是互动最好的应用。当下,游戏行业正在爆发式增长,甚至这也将是未来电影的发展方向。
这本书可以当作一部高品质高密度的社会学思考,也可以把它当做一部通往创新的行动指南。
我的另类解读源自郑也夫的另类解读——他通过这本书,与我们分享了他对世界、对人类文明起源的另类解读,即伟大的发明常在意料之外,而非计划之中。创新亦如是,目标太过明确,也许反而阻碍了达成目标的行进。
你要做的是,为自己的创新准备土壤、种子、空气和水,然后,等待它的自然生长。
陈嘉映如此评价此书:“‘文明是副产品’是个大论题,其中包含着一个深刻而重要的思想。也夫通过婚姻制度、农业起源、文字起源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来论证这个论题,这些研究既立足于扎实的学问,又处处兴发独到的见解。一向以来,我读也夫,既长了学问,又启发了思想。这本新书,虽然还只读了一部分,已感到收获格外丰厚。”
一本能让陈嘉映长学问的书,应该也能让我们长点见识。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确信,而近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怀疑精神。在飞速变动的时代,父辈的教条指导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而恰恰是社会学敏锐地捕捉和认识这种变化,穿透和照亮我们所熟悉的生活。
书名:文明是副产品
作者: 郑也夫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5-12
定价: 42.00元
内容简介
作者用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从外婚制、农业、文字、纸张、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些人类早期的最伟大发明,来思考人类文明的产生。
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产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东西造就的。事实上,人类文化宝库里的大多数东西,没有实际用处。 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要比有直接实际用处的东西的知识含量大得多。无用之学最后才有大用处。
作者简介
郑也夫
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1963年考入北京八中,1968年7月离校赴北大荒。在校时曾任班长,此乃一生中的最高职务,以后近40年中始终是标准“布衣”,未担任过任何一级正式与非正式的官职。在北大荒务农、造砖、伐木、采石、教书,逾八年。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读书。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1982年获哲学硕士。1985-86年在美国丹福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获社会学硕士。因不满时下学术空气,不断跳槽,先后在北京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供职,唯社会学专业至今不綴。曾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主持人,“实话实说”总策划,不堪各级“婆婆”的审查管束,终于金盆洗手。曾作自我素描:懒散,不整衣冠,精神上却有洁癖,若游戏规则不公正宁可不参加。青年时代思想步入异端,再难返回正统。微染自虐症,少时习中长跑,年近五十患冬泳症。以争辩为快事,虽对事不对人,却也常常得理不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