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人们对曹雪芹的了解是:他幼时生活在江宁织造富足的家庭中,但自雍正六年飞来横祸被抄家后,便贫穷潦倒,以至晚年到香山来著书立说。对于曹雪芹本人及家庭的更多方面就了解甚微了,甚至连他生于何日?卒于何时?父亲为谁?母亲何人?曹家是否曾有过中兴?曹雪芹的身份和地位与他的超乎寻常的"奇"傲,都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甚至连《石头记》(《红楼梦》)是否他的原创,也议论纷纷?对于上述种种问题,学术界或争论不休,而无结论,或避开难点,不予涉及。然而紫军、霍国玲著《考证曹雪芹》共收入14篇论文,包括:"曹雪芹生辰考证"、"对曹雪芹卒年、卒日的考证"、"论曹雪芹对《石头记》的著作权"、"曹雪芹与清皇族"、"曹雪芹被封侯爵考"、"曹家的中兴与曹雪芹"、"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与父亲曹顒"、"曹寅娶妻李氏及曹顒的生年"、"曹雪芹的母亲马氏是康熙的公主"、"释张云章《闻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入都》一诗--张诗遭禁只因其中透露出曹雪芹的母亲是康熙的公主"等等。从"目录"便知:《考证曹雪芹》一书,大多属于单刀直入学界从未涉及的论题;或干脆直面去解被称为"死结"的论题。
上述问题论述的成功--可以预料,将会颠覆人们对曹雪芹的认识。原来曹雪芹绝非人们所了解的仅仅是"包衣"(清皇族的奴仆)的后代,他的出身远比人们想象的高贵得多--其母是康熙的公主,也就是说他的外公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康熙大帝!
曹家于雍正六年被抄没,当然没有问题,但不久就开始了中兴--这就不仅仅由于雪芹的母亲是康熙的公主了,而是有一件更令世人目瞪口呆的大事--由于曹家有一女(林黛玉的原型)做了雍正的皇贵妃、皇后,其家人便顺理成章地受到推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因曹雪芹是宠后的兄长,便被封为"侯爵"。
有了上述的考证,人们眼前便会豁然开朗,许多疑点也就随之化解。比如敦诚描述曹雪芹云:"接■('四'下面一个'离'字)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这里有两个典故。诗意即说曹雪芹即使在皇子、皇孙面前,也常常是倒戴着帽子,表现得傲世不羁;高谈雄辩时从不拘细节,就像古人"扪虱而言,旁若无人"那样无所顾忌。敦敏则借曹雪芹所绘"顽石"赞曰:"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雪芹的傲骨,已达到"奇"的程度。还说:他在皇族后裔圈中,可称作"野鹤在鸡群"。过去由于我们只知道曹雪芹是"包衣"的后代,因而当从二敦的上述诗歌中,看到他活跃在皇族后裔中间,总是傲气十足,毫无约束时,就难以理解。现在《考证曹雪芹》一书,论述出来曹雪芹是皇族圈中的一员,他的"奇"傲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他的身份与地位与那些皇族子弟相比,甚至更高些,其他皇族后裔在才华横溢,知识渊博的"大才子"面前,怎能不甘做衬托"野鹤"的"鸡群"呢?
由于《考证曹雪芹》一书,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个异样的曹雪芹,使人们对其遗著《石头记》的理解,必然会更加深刻/
至于学术界遗留下来一些"死结",比如曹雪芹的生日、曹雪芹的卒日、曹雪芹是谁之子等。《考证曹雪芹》也都作出了定论。
或许读者有疑问:《考证曹雪芹》是怎样写出的?
这部书有两篇"序"文--"'石学'丛书总序"和《考证曹雪芹》一书的"序")。从两篇"序"文,可以了解该书作者的研究方法、思想方法。正像顾颉刚在将考证派自传说与索隐派进行比较时所说的话:
并不是从前人特别胡涂,我们特别聪颖,只是研究的方法改过来了。
该书作者能将"研究的方法改过来",又与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有关。他们虽然重视史料,却认为史料并非史实。因为史料(指"正史")的关键部分都已经过统治阶级的精心删削、篡改、加工,以至已远离,甚至扭曲了史实。相反,当事人的记录才更加真实可靠。
在研究曹雪芹及其家庭问题上,史料的残缺不全,恰恰说明乾隆、和珅已对有关史料作过严重的删销与篡改。因而霍国玲、紫军并未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钻故纸堆上,而是更侧重于如何正确理解曹雪芹在《石头记》开篇时向读者所作的交待:该书"隐"有"真事"("真事隐"谐"甄士隐"),又存在假语,("假语存"谐"贾雨村")。接着又用"风月宝鉴"比喻该书--向读者说明:该书正面是小说,背面是历史。读者可以在脂砚斋的指引下,通过正面小说,探索背面隐史。《考证曹雪芹》作者将这种对隐史的探索,称为"内证"。而这种"内证"实是"当事人的记录"。《考证曹雪芹》一书,正是采取"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方法写成的。
因而,从《考证曹雪芹》一书,读者除却能够重新认识曹雪芹外,也会在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上,得到启示。
效玲201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