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晨报》
关注当代中国小说的读者会知道,计文君是青年作家、文艺评论家,她的小说《天河》《飞在空中的红鲤鱼》《剔红》等影响颇大,她的学术著作《谁是继承人—〈红楼梦〉小说艺术现当代继承问题研究》亦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成果。
然而,计文君仍在尝试中,这一次,突破的尺度有点大,她成了音乐剧编剧,而推出的作品居然是《摇滚·西厢》,即用摇滚乐的形式,重新阐释经典。
《西厢记》的柔美,如何与现代摇滚的喧嚣结合起来?如此尝试,能否打通现代人与传统经典的区隔?在研讨会上,《摇滚·西厢》得到了陈晓明、张柠、丛治辰等学者的一致好评,为进一步解读该剧,《北京晨报》专访了计文君。
为何跨行做编剧
从形式看,这次跨界比较大,但从内容看,跨界并不大。
我一直在做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研究,对它有情怀。音乐剧属流行文化,比纯文学更大众一点,通过这个形式让大家接触到古典文学,我觉得是有意义的。
之所以选择《西厢记》,因为昆曲中的原作是一部特别唯美、特别诗性的作品,语言精炼,对人性的刻画也达到了“人情练达”的高度,如果通过我对它的演绎,能探索出一条从古典到现代转化的通路,那就比单纯做一台音乐剧更有意义。
这部剧主要面向那些有理想和有严肃文学阅读经验的年轻人,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于密实的氛围中,所以我希望自己的这部作品也能轻一点,轻一点未必不能抵达目标,这就是所谓的“深入浅出”。
也许有人会问,做摇滚就好了,为什么偏要做《西厢》?
因为《西厢记》中包含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这种基因决定了我们的美学趣味,我们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习惯了这种生活,习惯了这样去抒发情感。以文艺评论为例,西方人往往诉诸体系化、理论化,而我们则常常是点评式的。
文化基因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它背后是相当复杂的体系,千万不能简单化去理解,比如过去一说爱情,就是西方热烈,东方含蓄,这就容易走入概念化的误区。从文本上看,我们可能是含蓄的,比如《西厢记》中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但其中包含了崔莺莺独特的热烈、勇敢和焦灼,其程度绝不亚于朱丽叶,我们并不是只有含蓄、忍耐的一面,也有狂放、任性、豪迈的一面,不能只看这面,而忽视了另面。
当然,谈文化基因并不是要遮蔽现代性启蒙,而是说要坚持文化多样性,我始终觉得,单一是灭绝的另一种形式,从这个角度看,保护传统是有价值的,但如果不能把传统转化为活的故事,传统就会被埋入故纸堆,变成研究者、偏好者们的玩具。
现代人读《西厢》有什么用
《西厢记》中的精神,与现代人自我尊重、追求自由的愿望不完全相同,但它包含着我们最重要的文化基因之一,即自然与人生的“互文”。在古人看来,个体生命与自然变化相对一致,写春天美好,其实就是在赞美爱情,而对自然的理解,也就是对生命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我不想说“天人合一”,因为这么一说,在感觉上就不那么微妙了。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身边自然环境渐渐稀少,我们越来越习惯于“以人为主”地去看问题,与大自然实现沟通的能力日渐退化。
我接触过很多年轻人,他们对《西厢记》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故事的梗概,但不太知道其肌理。
选择《西厢记》,确实有一点冒险,我希望能相互成全:一方面,通过名著的影响力,让更多人关注这个剧;另一方面,通过这个剧,吸引更多人去深入了解《西厢记》。
其实,在名著基础上再创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比如1958年田汉先生也曾改编过《西厢记》,是为张君秋量身定做的,过去《西厢记》是红娘戏,荀派较擅长,在田汉笔下,崔莺莺被重新塑造,成为主角,最终奔向自由,这与董解元设计的去找白马将军的结局完全不同,已经转化成为一个“从爱情到革命”的寓言。
《西厢记》的故事不断被上演,对观众来说不再新鲜,甚至让人觉得“情节上不太精彩”,但之所以还有生命力,在于其内核,即“艳”,它被历代作家发扬光大,但“五四”后,这些肌理的部分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因而被抽掉,转而突出了“反抗”的主题。总之,传统究竟是化石还是骨骼,取决于能否使其再生。
用摇滚怎么体现传统
说到具体创作,最难把握的是原作的“调性”,因为语言特别优美,富于诗意却又明白晓畅,要把它转为现代语言,非常不易,如果直接照搬,现代人又无法理解,所以我先后写了8稿。比如原作《惊艳》中“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现代人不易理解,所以改成“只为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我在轮回中跋涉了五百年”,再比如在剧中呈现了唐代的长安,在第二幕一开始时,加入了“长安长安,长安远,太阳近,长安长安,居不易,行路难”,这其中包含了典故,成熟的读者可以品出其中滋味,但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典故的语境已经丧失了,所以我尽可能写得直白一些。
《西厢记》又叫《全本大西厢》,原来是要演出好几天的,是为了适应当时慢节奏社会的欣赏品位,每个主角上台,都要把前面发生的故事翻唱一遍,以达到炫耀辞藻、唱功的目的,这就比较铺陈,耽于小趣位,这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不太一样。今天一场戏如超过15秒钟,观众就立刻低头看手机去了,他们无法容忍情节拖沓、铺陈,这要求编剧必须叙事流畅。
当然,我们也不是在做美剧,一切都靠情节线推动,我们保留了一些描写性、抒情性段落,以把原著的诗性表达出来,但在抒情同时,也尽量会加入一些叙事因素,尽可能做到两全。
选择摇滚乐,因为在今天它已成文化符号,从编剧层面看,《西厢记》的精神与现代摇滚有一致的地方,即对自我的尊重和对自由的追求,不管世界如何,也要执著地表达出自己心中的诉求。
当然,摇滚也是多样的,并不是只有一种形式。
计文君:青年作家,2000年开始小说创作。曾获”人民文学奖”、河南省文学奖青年作家优秀作品奖、河南省“五四文艺奖”等,作品曾入选“2005全球华文最佳网络原创小说”,现任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年轻人还会关注经典吗
我和很多年轻人接触过,他们并不是洪水猛兽,他们也是人。
整体看,人性的一致性远远大于差异性,但在我们的文化想象中,更容易突出差异性的一面,其实这一代人与上一代人相同的地方至少在80%以上,翻开历史,今天年轻人的诉求在历朝历代的记载中都能找到。他们与传统文化有距离,但这不等于他们不能进入,主要是他们对传统还不太了解。
今天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资本将什么推到大众面前,什么就可能被更广泛认知,只有少数人会绕着走,走到了传统中,我们的工作其实就是在开辟更多这样的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哈利·波特,它就打通了西方非基督教传统与现代的隔阂,书中使用了很多生造词,但据叶舒宪先生说,这些单词都有原始文化的依据,如今很多人类学论文甚至会以这本小说中的故事为案例。
很多人会说,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农耕文明已是过去时,还有必要向后看吗?这就忘掉了,现代性是从农耕文明发展而来,两者并非彻底断裂,否则就无法形成积累。但在中国,“五四”时采取了“释负姿态”,将传统视为包袱,似乎放弃得越坚决,就能越快走进现代化,可这种休克疗法不出10年,沈从文、老舍等作家又回过头来,重新去发现传统的价值。
现代性是多样的,各种文化基因都在复兴。记得不久前,网上有个“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评选,《红楼梦》列在第一位,其实读不下去,可以换个方式,看电视、看戏剧也是读,只要能与生命发生关系,能实现经验分享,我相信年轻人是可以接受经典的。
关于计文君:
计文君,女,1973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籍贯河南省许昌市。1993银行学校毕业后进入许昌中行工作。2003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许昌市文联工作,先后任许昌市文联创编部副主任、主任,许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许昌市政协委员。2006年起在河南大学文学院攻读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艺术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艺术”。2012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2000年开始小说创作,2001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计文君主要小说目录:
《天河》中短篇小说集 作家出版社 2009年
入选“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系列丛书
《剔红》中短篇小说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年
“新势力”丛书
《剔红》中短篇小说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年5月
《器》中短篇小说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3年6月
《窑变》中短篇小说集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4年5月
《帅旦》中短篇小说集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4年6月
《烟城危澜》(中篇) 《莽原》2001年
《飞在空中的红鲫鱼》(中篇) 《人民文学》2003年
《七寸》(中篇) 《莽原》2004年
《水流向下》(短篇) 《人民文学》2005年
《鹿皮靴子》(短篇) 《莽原》2006年
《阳羡鹅笼》(中篇) 《莽原》2006年
《风月无边》(中篇) 《星火》2007年
《想给你的那座花园》(中篇) 《人民文学》2008年
《天河》(中篇) 《人民文学》2008年
《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选载,入选《小说精选》选编的“十年小说精选”及“三十年小说精选”丛书
《嫩南瓜》(短篇) 《星火》2009年
《此岸芦苇》(中篇) 《中国作家》2010年
《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选载、《作家文摘》连载,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的《2010年度中篇小说精选》
《你我》(短篇) 《人民文学》2010年
《慢递》(短篇) 《芒种》2010年
《开片》(中篇) 《十月》2010年
《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选载
《剔红》(中篇) 《人民文学》 2011年
《小说月报》选载
《花儿》(短篇) 《中国作家》2011年
《帅旦》(短篇) 《人民文学》2011年
《小说月报》选载
《窑变》(中篇) 《清明》2012年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选载
《白头吟》(中篇) 《人民文学》2012年
《小说月报》、《新华文摘》、《作品》选载
2012年小说协会年度小说排行榜中篇小说第三名
《鸽子》(短篇) 《北京文学》2013年
《卷珠帘》(中篇) 《人民文学》2013年
《无家别》(中篇) 《中国作家》2013年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选载
计文君作品获奖情况:
《飞在空中的红鲫鱼》获第二届河南省文学奖青年作家优秀作品奖;
《水流向下》获第三届河南省文学奖青年作家优秀作品奖;第五届河南省“五四”文艺奖;
《天河》获2008年“茅台杯”人民文学奖;第五届河南省优秀文艺成果奖。
《此岸芦苇》获2010年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第一届杜甫文学奖。
电影剧本《虚阵》入选广电总局的“优秀青年剧本扶植计划”。
2011年,计文君入选《人民文学》、盛大文学举办的“未来文学大家TOP-20”作家名单。
《剔红》获2012年度人民文学年度中篇小说金奖。
《白头吟》位列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中篇第三名(中国小说学会评选)。
计文君专业论文及获奖情况:
[专著]《谁是继承人——小说艺术现当代继承问题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3年12月
[论文]《黛玉之“心证”— 试论林黛玉形象的精神优美与精神病态》, 发表于《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6期
[论文]《一树春风分两般—与继承关系再分析》,发表于《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2期
[论文]《张爱玲的“红楼家数”—与人物塑造对比分析》,发表于《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4期
[论文]《失落的红楼梦互文艺术》,发表于《红楼梦学刊》2012年第5期
[论文]《浅析端木蕻良对曹雪芹形象的塑造》,发表于《红楼梦学刊》2012年10月
[论文]《论中的空间建构》,发表于《红楼梦学刊》2013年10月
[对话]《面向内心的写作》,发表于《创作与评论》2014年6月
[论文]《想象中的城——城市文学的转向》,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7月
[对话]《我们都是自己年代的人质》,发表于《芳草》2015年1月
[论文]《尴尬与可能性—“70”后作家小说创作随想》),发表于《文艺报》2011年9月28日
[论文]《与中国现当代小说》,发表于《文艺报》2012年1月18日
[论文]《题材意识与个人经验》,发表于《文艺报》2013年1月4日
[论文]《经验的容器》,发表于《文艺报》2013年9月27日
[论文集] 《2012中国当代文学年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3年6月
[论文集] 《2013中国当代文学年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4年6月
获2011年度、2012年度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之星”称号。
相关评论及研究论文:
孙先科:《计文君论》,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12月
张维阳 孟繁华:《冲突、选择与守成——计文君小说世界中的三重风景》,发表于《南方文坛》,2014年1月
杜昆:《现代人乡愁的三重奏——论计文君的小说创作》,发表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5月
樊会芹:《人生万事的“隔”与“渡”——论计文君的主题隐喻义》,发表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5月
刘涛:《“红”范儿作家计文君》,发表于《文艺报》,2013年5月31日
郭艳:《计文君:“脱域”而去与回望内心》,发表于《文艺报》,2013年9月27日
奚同发:《人生岂能如戏——读计文君小说》,发表于《文艺报》,2009年6月8日
李群:《孤独的成长与艰难的“破茧”——浅析计文君的》,发表于《山花》,2014年10月
兰青:《伪知识分子的无立足之地——浅谈计文君中的史彦形象》,发表于《青年作家》,2014年12月
王良娟:《浅析计文君的》,发表于《文学教育(中)》,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