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战神粟裕:毛泽东竖大拇指林彪服气

时间:2015-02-05 08:25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02 朱德:“我老了,有粟裕!”

  粟裕“学打仗”的老师,除了毛泽东,还有朱德。

  如果说粟裕从军之路第一个领路人是叶挺,那么第二个就是朱德。他们的相识,是缘于“打响第一枪”的南昌起义。

  粟裕这位当年总部的警卫班长,要保卫的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朱德等一帮“大老”中,朱德的地位还不是最高的,仅为第九军副军长。

  但“英雄不怕出身低”,朱德很快脱颖而出,在起义失利后砥柱中流,保存了三万部队余下的八百多人的火种,成为后来数百万雄师劲旅的源头。粟裕有幸在混战中的广东饶平,找到了朱德与他的队伍。从而避免了许多人失散后那种孤苦伶仃,历经艰辛,重新寻找组织的坎坷命运。

  在大庾山区,朱德对部队进行了整编。粟裕因为警卫过总部的渊源,连升两级,被直接任命为连指导员,成为仅有的七个步兵连主官之一。可以说,最早发现粟裕这匹千里马的伯乐是朱德。

  一次,朱德、陈毅随粟裕的连队一起,帮驻地附近的老乡收割稻子。骄阳似火,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有人劝年纪最大的朱德休息休息。朱德没有应允,却若有所思地说:“没关系,革命就像接力跑,一棒一棒传下去,我老了,有粟裕!” 朱德对粟裕有所“偏爱”是显而易见的。

  一次战斗结束后,军部的参谋汇报战果时,不慎将番号弄错了。结果,原本打了胜仗的粟裕挨了朱德的通报批评,另一个吃了败仗的连长反而得到了嘉奖。后来,事情弄清楚了,担心粟裕“闹”情绪,陈毅对朱德说:“我去找粟裕谈谈,做做工作。”朱德说:“不必了。只有经得起委屈的人,才是真正的革命者。”粟裕后来能挺过长达二十六年错误批判结论的委屈,大概与朱德早年的这种有意识的砥砺不无关系。

  与十七年不曾跟毛泽东见面一样,粟裕也有十四年和这位军中长辈天各一方,相隔千里。但朱德在关注着粟裕的成长,不断从远方的捷报探寻他的讯息。

  1946年8月,粟裕七战七捷的消息传到延安,朱德应刘少奇的邀请,兴冲冲地赶到他的住所聚会,庆祝这一全面大打后的开门红。

  粟裕成长为方面军统帅,战略眼光又如此犀利独到,别树一帜,朱德自然是欣慰的,他以自己总司令的崇高威望,支持粟裕的工作。

  他们再次经典性的相聚,是在开国大典前夕的1949年9月30日,他们一起给人民英雄纪念碑铲土奠基。

  中共军队行列里,能征善战的战将如云。粟裕从一班之长起步,经过二十二年的大浪淘沙,终于大器晚成,后来居上,与当年带自己上井冈山,一生敬仰如山斗的老师同列。

  朱德没有丝毫的介意,或者说不曾有一般师徒不免的“难堪”。后来粟裕落难,他就不曾有半点推波助澜、火上浇油之举。他与粟裕之间,一生都保持了清纯如水的交往纪录。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