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均阅读图书0.7本,韩国人均阅读图书7本,日本人均阅读图书40本。美国伊利诺大学阅读研究中心的主任对中美儿童的阅读情况进行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令人震惊,美国儿童的阅读量是中国儿童的6倍。”今年5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教育研究中心(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联合举办的“首届北京国际儿童阅读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将中国儿童的阅读状况和国外进行了对比后指出,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在迎来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伟大成果之后,中国儿童阅读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尴尬和危机。
中国儿童的课堂缺乏阅读吗?阅读在人生的初期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以来,小学课堂的确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教材的丰富与多元化的教学,让单调的人生第一课变得更加趣味和多彩。然而,随着“填鸭式”教学的泛起,“一些学校为了追求一些公理化的教学目标,放弃了对阅读意义的基本认知、深刻理解和积极引导,导致阅读慢慢远离了课堂。”课堂不再是孩子们收获欢乐的海洋,阅读的缺失,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沉重负担满满。
“或许只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孩提时,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种种,就好像占卜师在纸牌中看到漫长的旅程或经由谁见到死亡一样,这些书都影响到未来。”作为美国50年来唯一销量超过200万册的教育经典,在中国读书市场火爆一时的吉姆·崔利斯所写的《朗读手册》中,收录有众多阐述童年阅读重要性的句子。这本书已被当下很多中国父母奉为教育孩子的“至宝”,其实,《朗读手册》面向的群体广泛而且直中要害,它所收纳的内容,包括朗读的正确方法、意义、社会背景,还有一整本的书目。所以,这本书既属于家长,也同时属于孩子和一切教育界人士。《朗读手册》的流行,恰好说明,儿童阅读是时候大力推广并适时播种了。
阅读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它不是药而是营养物。在一个人的童年时代,大量的阅读,不但能培育良好的语言功底,还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感知外部世界的变化,对成长大有裨益。作为儿童阅读的陪伴者,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则需要真诚付出,将阅读陪伴作为少儿教育的重中之重,让孩子在阅读中找到理想,获得知识与成长的乐趣。
若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