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许鞍华接受北青艺评专访 谈即将公映的《黄金时代》——
“我们有信心,但也非常非常害怕”
希望拍萧红 首先因为她是天才
北青报:萧红是那个时代的反叛人物和悲剧人物,您觉得她的反叛精神主要体现在哪儿?当初希望将她的故事搬上大银幕,是萧红的哪种特质最打动您?
许鞍华:她的反叛精神在她的文章里,在她的生命历程中。我希望拍她的故事,原因很多,简而言之,首先她是个天才。她去世的时候只有31岁,非常年轻,在这个年纪很多人还没有开始写第一部小说呢,而她在没有任何专业学习的情况下,20多岁就可以写那么好,就是天才。同时,她的语言、她的表达都是那么新鲜,能带给人很多的感受。
北青报:这是有关萧红的人物传记片,她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影片中又有很多篇幅围绕她的情感经历展开,您是怎样考虑处理作家的个人力量和情感线索在影片中的关系呢?
许鞍华:在这个戏的结构里其实已经表达出来了,因为每一段戏都是从她的作品里抽出来的。比如讲她小的时候和后来的经历,都是出自《呼兰河传》;和萧军的关系都是来自《商市街》。其实萧红就是把她的生活变成了她的写作,影片将二者都融合在一起表现了。同时,还有一些她的文字用画外音来交代,是在交代剧情,也是在交代她的作品。我们创作的初衷就是如何把她的生活转换成她的作品,用原始文字来表达,然后让观众来看,我们不加评价,因为一个作家的生活就是她的作品。
北青报:威尼斯影展主席巴贝托在评价影片时说国外知道萧红的人并不多,影片给了外国观众一个了解一位伟大作家以及一段中国历史的机会,其实中国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对萧红也不一定了解。您将这个人物拍出来,最希望获得怎样的效果?
许鞍华:我其实都顾不了那么多的,电影也承担不了那么大的一副担子。电影就是电影。只是我个人对萧红的故事很有兴趣,加上李樯的剧本也非常好,能拍当然就拍了,好好拍就是了。我们想要做的电影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我已经很开心了。
北青报:您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越拍就越不知道萧红是一个怎样的人。那么,随着拍摄的推进,会不会对原剧本有很多新的改动?如果有,主要集中在哪些部分?
许鞍华:李樯的剧本非常好,我很少有改动,有改动也是一些现场制作方面的东西,还有就是演员有一些临时发挥的内容。
北青报:拍完影片后,对萧红这个人物的认知是否有了新的改变?
许鞍华:这部分其实我还不是特别清楚,慢慢地在明白一些。这部戏是拍萧红,但也不是拍萧红一个人,还有她周围的很多人和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