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方国际出版论坛”引热议 为中国作家“走出去”开药方
核心提示
如今中国的作家不少,能够写出好作品的作家也不少,但能得到全世界普遍认可的中国作家仍然不多。有人说,这是因为汉语实在过于艰深,让翻译者望而却步;也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的出版界还不够成熟,以致很难让中国作家的书籍版权通达全世界。
与全世界的读者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这是中国作家及出版商共同的愿望。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个心愿变成现实呢?
在8月20日和21日举行的南国书香节系列活动“南方国际出版论坛”上,著名国际版权代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品特在华代理人托笔·伊迪,台湾博达文学版权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嘉贤,比尔·盖茨在华首席顾问、《中国通》作者蒂姆·科里索德,英国企鹅兰登书屋亚太地区总裁大卫·帕里什,原麦克米伦亚太地区总裁、国际出版顾问丹尼尔·沃茨,荷兰文学基金会董事、翻译与非小说主管马丁·沃尔肯,旅美双语作家吴帆等嘉宾齐聚一堂,就这一问题为中国出版界开出了一系列实用的“药方”。
现状
西方引进中国作品大多靠“邂逅”
两年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很多人就开始分析其获奖的原因。有评论指出,在中国跟莫言水平相当的作家还有好几位,但他们与莫言最大的差别,就是莫言的作品“走出去”了,被翻译成英、德、法、意、日、西等十几种外语文字,让外国评委和读者有机会欣赏到其作品。而且翻译其作品的又多是国际大牌翻译家,比如美国翻译家葛浩文,被誉为把中国作家推向世界的“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瑞典翻译家陈安娜被称为是“莫言得奖背后最重要的外国女人”。
除了莫言,于丹的作品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08年,英文版的《于丹〈论语〉心得》被世界顶级图书代理人托笔·伊迪带到了法兰克福书展,随即在麦克米伦公司的包装之下一炮走红,进而被翻译成28种语言,风行全球。但在那之前,托笔为翻译的事情折腾了整整3年。
莫言和于丹的成功,并不足以说明中国作家的书畅销海外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他们的成功也不仅仅在于有一个好翻译。旅美作家、文学评论家吴帆就表示,根据她的经验来看,中国作品在西方的出版甚至走红,大部分都是一种“偶然”,一种“邂逅”,而不是有系统的推荐。她举例说:“现在很多人都知道麦家的《解密》在西方卖得不错。我了解的情况是,最早有一个人在中国的机场看到这本书,对故事内容很感兴趣。碰巧这个人又认识一些出版商朋友,于是就把书介绍给他们……”
据悉,不光是麦家的书,就连余华这种中国顶级作家的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因为私人关系、“机缘巧合”被介绍给企鹅出版社等国际知名出版机构的。相反,中国在引进外国书籍方面显得有体系得多,比如各个时期的西方文学经典作品。此外,中国读者对《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之类的图书榜单也比较认可,引进速度也很快。“这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吴帆如是说。
与吴帆的言论相呼应的,还有来自于中国新闻出版网的一组数据。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内地引进的图书版权当中,来自美国的有6210种,而向美国输出的中文图书版权数量仅为1266种,版权逆差就接近5000种。所以,如何将中国优秀的图书作品“推销”出去,现在已经成了中国出版界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