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周国平:不相信任何事情上都能插一嘴的是哲学

时间:2014-08-18 08:32   来源:羊城晚报

周国平:不相信任何事情上都能插一嘴的是哲学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实习生 张甜甜

  近日,作家周国平带着他的新书《周国平人文演讲录》来到“南国书香节”与读者见面。新书内容完全脱胎于他1996年至2012年的演讲。虽然他表示自己并不愿意成为“演讲专业户”,但经过多次演讲,思路愈加系统清晰,觉得这套书竟也有点像是“小型专著”。

  今年69岁的周国平近期的目标是完成一本学术著作,内容大致关于中国人接受西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同时还将继续完成对尼采作品的翻译。

  越是实用,

  哲学的含量就越少,就越不是哲学

  羊城晚报:从您的新书《周国平人文演讲录》谈起吧。整理讲稿是非常浩大的工程,这项工作大约用了您多长时间?

  周国平:我好几年前就想整理我的演讲录,此前曾经有过一个成果,这次是作了彻底的整理,有不少增补和删减。我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整理过程也有不少感触,比如说,因为约请方的要求,我讲得多的题目是人文精神、人生哲学、幸福问题等,这就促使我在这些题目上作比较系统的思考。而在重复讲同一题目的过程中,根据听众的互动,我自己会作进一步的思考,不断调整内容使之臻于完善。过去我在这些题目上的思考是散见在单篇文章里的,现在把相关讲稿整理出来一看,竟有点像是小型的专著。这使我发现,做讲座与写作未必全是冲突,像大学教授们那样在讲课的基础上写专著,其实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羊城晚报:您的演讲和文章将您有关哲学的一些看法融入到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中,通俗易懂,这和大众对哲学的刻板印象非常不同。

  周国平:枯燥、艰涩、唯心,这只是普通人对哲学的误会。哲学是对人生和世界两大根本问题的追问,事实上,哲学领域真正的大师之作是最鲜活的,但往往一转述,里面有生命光彩的东西就给弄丢了。本来有血有肉的东西,最后弄成几根骨头给你啃,你能尝到多少本来的滋味?教科书,解读,心得,这些都是转述,或对转述的转述,有的不知是转述了多少次,其结果必然是原创性递减,平庸性递增。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原著都很难读,多数大哲学家的文字并不晦涩。像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那样晦涩的是少数,多数是好读的,比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尼采的文字非常优美,英国哲学家培根、休谟、约翰·穆勒的文字非常晓畅,读起来很舒服的。

  羊城晚报:那么大众对哲学的认识是否存在一些误区?

  周国平:误区有很多,比如“哲学实用化”的倾向。上世纪六十年代,所谓“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实用化达至登峰造极,把哲学当作解决工作生活中一切具体问题的灵丹妙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只要“一分为二”或“抓主要矛盾”似乎就都迎刃而解了。从总体上说,以前是政治实用主义,把哲学当作政治的工具;现在是市场实用主义,流行营销哲学、卡耐基式的处世哲学之类,教人如何赚钱、如何公关等等。而且前面所说的实用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又是两回事,因为詹姆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毕竟是哲学,是对一些根本问题的思考,而现在流行的这些根本就不是哲学。哲学是智慧,不可与技巧、计谋、权术混为一谈。

  我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讨论一个问题,便会有人说,你拿哲学观点分析一下吧。我一律婉谢,我不相信在任何事情上都可以插上一嘴的东西是哲学。越是实用,哲学的含量就越少,就越不是哲学。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