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周国平推出《幸福的哲学》、《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等新书。正因为长期致力于将自己研究的专业领域内容进行通俗化解读,大众眼中的周国平并不是象牙塔里的哲学家,他更像是一位心灵导师,从哲学角度探讨“幸福”“人生”等命题。国内高校流行着“男必读王小波,女必读周国平”的说法,网上还流传着各个版本的“周国平语录”,他出版的学术专著和随笔集累计销量达到2000万册,其微博粉丝达679万。这位年近七旬的学者是年轻人心中当仁不让的“偶像”。
周国平曾数次做客武汉,演讲场场爆满,可低调的他不愿接受采访。昨日,记者通过其新书出版方长江文艺出版社约访周国平。他回应:“武汉是一座有历史底蕴的城市,我多次来这里讲座,跟这里的人交流,无论是面对面,还是笔谈,都是一段很愉快的记忆。”
在友人影响下领略哲学风景
1945年,周国平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上海家庭,1962年,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与哲学结下不解之缘。他回忆道,“当初报考哲学系是处于一种幼稚的想法”,中学时代的周国平最喜欢数学和语文两门学科,“填报志愿时,两者都不肯舍弃,因为深信哲学可以横跨文理,既有纯粹思维的乐趣,也有思考人生的厚度,所以来了个折中”。
还曾填报了复旦新闻系,北外西班牙语系,北大和复旦中文、历史系的周国平,最终顺利被第一志愿录取,种种偶然间,他向着哲学走近了一步,不然今天的中国可能少了一位哲学家,多了一位新闻人或西班牙语翻译家。
而在北大,周国平结识了一位影响他一生的人,诗人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时隔半个多世纪,周国平忆起大学时代及故友,仍然感情充沛。他说:“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那是我人生极为美好的时光。世英,他是今生今世我遇见的最具人性魅力的一个人。”
周国平表示,每当他回顾北大岁月,与郭世英的交往无疑是其中最难忘也最重要的篇章。“我完全有理由说,我从这一交往中学到的东西,远比哲学系全部课程所教给我的更多。如果没有世英,我相信我仍能凭借自己的悟性走上后来走的路,但是,因为青春期播下的种子比较单薄,这条路上的风景会逊色得多。”郭世英与周国平只有短短两年时间的相处,他究竟带给周国平什么影响?周国平回答记者:“我是从他那里知道尼采、弗洛伊德、萨特这些人的重要性的。这些奠定了我以后的人生方向。”这也是周国平认为,在一定的意义上,郭世英就意味着他的大学时代的原因。
在失去中体味人性复杂
周国平自言“一直对人生的问题很感兴趣,经常有很多困惑,我所学的专业和我的性情是一致的”,六七岁时,他突然明白自己将来也会死,开始质疑:“既然现在经历的这些快乐有趣的事情都会消逝,最后的结局是死,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
如果说童年时的质疑是虚的,成年后的周国平真实地面对了快乐的消逝。1968年,周国平被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度过了十年寂寞孤独的岁月,生活的单调、精神的苦闷让周国平选择与一位叫敏子的女性结婚。1978年他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后,他们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相信“爱情是婚姻重要原则”的周国平在痛苦中,体味到人性的复杂。
在结束了长达7年的尴尬三角关系后,周国平与雨儿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之后有了爱情的结晶,妞妞。他对记者坦露心情:“你可能也看过我的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孩子出生不久就被发现患有先天性的癌症,只活了一年半,这一年半里真是像地狱一般的生活。”妞妞离去后,因为一看见雨儿,彼此就会想起伤痛,他们的缘分也走到了尽头。
失去挚友,失去孩子,失去爱情,失去婚姻,在一次次失去中,周国平也学会跳出来看待所遭遇的事。“我相信是哲学救了我,”他说:“站到永恒的角度,来看自己遭遇的一个苦难,就会觉得它很小。反过来说,这些经历埋藏在我心里,肯定对我的生活、人生态度起着作用,我相信是起着好的作用,我比以前更超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