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一个年轻人将在一个暑假写就的四幕剧《雷雨》发表在了《文学季刊》上,震动文坛。
这个年轻人名叫曹禺,《雷雨》作为他的第一个艺术生命,被视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说不尽的曹禺,演不完的《雷雨》。《雷雨》这样一个多年前的老故事,有着超越时代的经典魅力,近一个世纪以来被反复演绎。在北京人艺,《雷雨》是每年必演的剧本,同时它也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芭蕾舞剧、评剧、越剧、沪剧等多个艺术品种。
值《雷雨》发表80周年之际,曹禺的四大名剧近日被首次结集。由巴蜀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曹禺经典剧作:雷雨 日出 原野 北京人》中,首次收录了曹禺的签名、印章、手稿、照片,四大名剧在最初发表时的书影,及曹禺当年写四大名剧时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日前在京举行的新书首发式后,曹禺女儿、剧作家万方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在专访中,万方透露,她也在改编《雷雨》,目前已易七稿,“《雷雨》是个宝藏,很多人在挖掘它,从中找宝贝。大家都在做,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谈《雷雨》内涵
剧中饱含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南方日报:《雷雨》80岁依然风华正茂。作为曹禺女儿和剧作家,对于今天出版的曹禺四大名剧合集,有何感想?
万方:我历来的认识是,要衡量一个作品是好是坏,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时间。迄今为止《雷雨》仍然不老,说明它是一个宝藏,需要人们去开掘。
南方日报:这些年《雷雨》被改编成了很多艺术形态,比如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万方:《黄金甲》确实是根据《雷雨》改编的。事实上《雷雨》不知道被改编过多少版本、多少样式了,中国的很多戏剧品种都改编过它,包括芭蕾舞,现代舞。这说明从故事结构、戏剧冲突来看,《雷雨》的价值是全方位的,非常丰富的。
南方日报:在话剧这种艺术形式上,也有导演如林兆华会选择以“解构”的方式来解读《雷雨》,您怎么看?
万方:林兆华导演这次在天津的演出,因为我不在国内,所以没去看。我看了很多版本的《雷雨》演出,像王晓鹰多年前导演的那个版本,就没有设置鲁大海这个人物。
应该说,各个剧团的演出都在力图出新意吧,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我是一个编剧,剧作人用自己的感受,站在今天的视角上重新开掘它,我非常能理解。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会吸引今天的戏剧人对它作新的解读和呈现。也许一些演出的某些部分已经脱离了《雷雨》,但它本身还是被《雷雨》所吸引。还是那句话,《雷雨》是一个宝藏,值得你挖掘。很多人在挖掘它,从中找宝贝,就说明它是有宝贝的。大家都在做,我为什么不可以呢?我自己也写戏,也看了这么多遍的《雷雨》,所以我也想改编它。
南方日报:您会如何改编呢?
万方:笼统地说,《雷雨》这个剧本就像又美丽又强健的父母,他们生的孩子也许与父母长得不一样,性格也不一样,可孩子依旧流着父母的血。这是很有意思的挑战,我已经做了半年多了,改了七稿。这确实是我想做的事情。从主题来看,我对其中的几个人物比如周朴园、周蘩漪,会有不同的认识,也会用完全不同的形式。
我考虑的出发点是,它绝对不是一个现实主义的题材了,如果还是现实主义,写不过《雷雨》,我还改它做什么。总之,我肯定要打破这个形式。
南方日报:倘若曹禺还在世,您觉得他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这部作品如此有生命力这件事?
万方:这涉及到《雷雨》内涵的话题。包括《雷雨》、《原野》、《北京人》、《日出》实际上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即对自由的渴望,对自由的追求。他这四个剧作中饱含了非常强烈的情感,像陈白露、金子、素芳、瑞珍,她们追求的或者是身体上的自由或者是精神上的自由,这在我父亲的剧作中是一种很强烈的情感。我想,父亲会希望他剧作中的这种情感被人更深刻地认识到。
南方日报:近些年话剧市场发展比较蓬勃,对于明星扎堆演话剧的现象,您怎么看?
万方:这个世界什么都可以存在,存在即合理。至于一些大明星回到舞台上,说老实话,说明这些明星还是有追求的。在国外,不管多大的腕,他们都愿意隔一段时间就回到戏剧舞台上,而且他们觉得过瘾、高兴。我觉得表演不只在于拿了多少片酬,多少人围着欢呼,真正的演员要体会到他表演的乐趣。回归舞台,也表明他们内心有这样的需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