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
前文有关乾隆每天日程安排的讨论已清楚显示出,皇上的责任非常重大。即使如乾隆般自信,依然面临着很多的事情。为了履行其职责,乾隆得到了很多方面的帮助。但是,对作为皇帝的乾隆而言最有用的,同时也是他一切行为的核心的,是至18世纪时已经存在了两千年之久的礼。这些礼以及由其产生的信仰所累积起来的权威,如同早期现代欧洲基督教信仰和仪式所拥有的权力一样重要,并且无可置疑。甚至对于满洲人而言(可能尤其是对满洲人而言),成为皇帝就意味着要认同深植于四书五经这些传统经典的古代行为规范。这些传统经典保存并弘扬了君主必须要严格遵行的一些品德。
毫无疑问,这些品德和基督教的品德是不一样的。信仰基督教的国王在统治中敬畏的是上帝(有时候则是罗马教皇),在生活中以耶稣基督为榜样;统治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是伊斯兰教的捍卫者;而统治中国的皇帝则是依天意行事,(直接或隐喻地)向祖先致敬,而在生活中遵循的则是古代贤哲之例。道德的标准总是至高无上的。就儒家正统思想而言,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对孝道的强调。
孝道被认为是皇帝所需展现的最为重要的品德,我们可以将之定义为父母健在时善事父母,父母去世后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它是整个中国社会等级制度的基础,而在这种等级制度中,几乎所有关系都由一种上、下的等级关系构成,隐含的则是父子这样的关系模式。在康熙时期颁布的道德行为规范“上谕十六条”中,孝道位居榜首,康熙要求地方官于每月朔、望两日对“上谕十六条”进行宣讲。“上谕十六条”如下:1敦孝弟以重人伦;2笃宗族以昭雍睦;3和乡党以息争讼;4重农桑以足衣食;5尚节俭以惜财用;6隆学校以端士习;7黜异端以崇正学;8讲法律以儆愚顽;9明礼让以厚民俗;10务本业以定民志;11训子弟以禁非为;12息诬告以全善良;13诫匿逃以免株连;14完钱粮以省催科;15联保甲以弭盗贼;16解仇忿以重身命。——译者注由于从小就被灌输这些道理,乾隆对此已经非常熟悉。康熙认为孝是一个好政府的基础,它所反映出的正是《大学》这样的儒家经典的观点,而这些儒家经典被孔子视为大智之源。乾隆八岁时即已能够背诵《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因此,家庭乃王朝典范之信念就成为中国政治哲学的主要准则,每个人都相信,即使贵为天子,也依然是人子。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孝的形象的重要性,并且也已提到乾隆对其祖父和父亲所应尽的孝的职责。向康熙、雍正以及其他祖先祭祀以食物、酒和焚香等是祭祀的常规组成部分。如果乾隆本人无法参加,他也会委托于合适的替代者。他的许多政治措施都有意识地基于祖先所设定的先例之上。正如我们在第九章要讨论的,乾隆出于严格遵行这些规则之虑,为了不超越祖父康熙创造的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纪录,于统治晚年主动逊位(起码在名义上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