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对于刘嶅的处理,还要作专门指示,要与冯瓒区别对待,只是免官了事,这就很难理解。还有,多年以后,刘嶅的家人还要上诉,刘嶅的后代还因此得到官职,这似乎说明刘嶅被免官也是冤屈,是个替罪羊。代替之人当然是开封府尹赵光义了。
第六,据《宋史·冯瓒传》记载,这个消除名籍、被流放沙门岛的冯瓒,在赵光义当上皇帝,又重新走上了仕途,这是否暗示冯瓒与赵光义之间确实有一些不能公开的秘密呢?
第七,《太祖旧录》、《太祖新录》都是按照太宗的意思进行编纂的,既然对此事有所避讳,毫无疑问,这件事情牵涉太宗本人。
所以,冯瓒事件绝对不是冯瓒一个人的事情。这个事件的背后至少站着三个人:赵普、赵光义、宋太祖。赵普是想借冯瓒事件来打击赵光义,宋太祖则明显偏袒赵普,但对自己的兄弟赵光义又留了一点颜面,对他的幕僚从轻处置。这个事件显示,曾经的赵光义、赵匡胤、赵普信任无间、彼此合作的铁三角集团已经瓦解,至少已经分裂为两个明显的阵营:开封府尹赵光义集团、宰相赵普集团,宋太祖则似乎处于两个集团之间,处于平衡与调停的位置,但明显与赵普走的更近。
这个铁三角集团为什么会分裂呢?赵普为什么会对赵光义进行打击呢?
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不妨再往前追溯。先排比两个事件。
第一件事,建隆二年(961)六月,太祖与光义的母亲杜太后去世。第二件事,七月,光义为开封尹、同平章事。这两件事情之间有没有联系呢?
有。这就牵涉出“金匮预盟”事件。此事件我们在《宋太祖》部分已经详细辩证分析。在此再择要简单叙述一下。
建隆二年,杜太后病重之时,把太祖叫到身边,问太祖:“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吗?”太祖说:“孩儿之所以能拥有天下,完全是祖宗及太后积德所致。”对于这样的回答,杜太后显然不满意,语重心长地说:“此话错矣。你能坐得江山,完全是因为周世宗让他幼小的儿子坐天下,治理不力,人心不服,才让你有了可乘之机。倘若周朝有年长的君主,这天下还有你的份吗?所以,你死后应当将皇位传给你的弟弟。一个疆域广阔、百姓众多的国家,如果能够让年长的人做皇帝,实在是国家的福气啊。”听到母亲的一番临终教导,太祖叩头告知母亲:“我一定听从您的教导。”
杜太后死于建隆二年,刚刚从五代中走过来的杜太后对五代的时局记忆格外清晰,而五代时期帝王在位时间最长的不过十年,平均在位时间不足四年,所以杜太后的担心并非捕风捉影,并非杞人忧天,因此,在她临终之时有可能提出保持长君在位的遗言,但极有可能只是一个口头遗言,并不像后来所说的有赵普的记录在案。
不管是书面遗嘱还是口头遗言,其根本内容都是将帝位先传给自己的兄弟,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赵匡胤答应了母亲的要求。所以,在太后去世的第二个月,赵光义就从殿前都虞候的位子荣升为开封府尹、同平章事,隐然具备了继承人的地位。这也是太祖开始兑现他对母亲承诺的开端。
但是,这种皇位传承顺序很可能不是太祖的本意,宰相赵普对此更是表示明确反对。正史虽然没有直白地记录这种反对的声音,但仍有线索可循。
赵普死后,宋太宗公开对身边的人说过这样的话:赵普从前和我就有不合,这众所周知(向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宋史》卷二五六《赵普传》)。赵普与宋太宗之间有什么矛盾,史书没有明确说明。既然众所周知,其他文献中一定会有所记载。宋人的笔记中说:世传太祖打算将皇位传给太宗,只有赵普一人秘密上奏,坚决反对(世传太祖将禅位太宗,独赵韩王密有所启。《曲洧旧闻》卷一);笔记中还记载道,宋太宗当上皇帝后,有一天忽然说,若是赵普还做宰相,朕也不会坐在这个位置上(若还普在中书,朕亦不得此位。《丁晋公谈录》)。这些零散在各种文献中的记录,无不指向一点:赵普是坚决反对将皇位传给赵光义的。至于太祖本人,虽然正史里没有任何记录他对此是否反对,他的内心深处很可能也是不想传位给他的弟弟的。他后来迟迟不肯对光义封王,不进一步提高赵光义的地位,其实就是这种心态的一种反映。
既然赵普对光义继承皇位持反对意见,那么这个三人的铁三角集团开始出现裂缝,当是从光义开始担任开封府尹开始的。因为从五代时期开始,京都市的最高行政长官通常由皇位继承者来担当的。光义坐上了开封府尹的位子,只是表明他可能接任太祖,但他还没被封王,位子还未曾到达百官之上的程度,还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在这种情况下,赵普的努力很可能会产生光义不想见到的效果。所以,赵普会不遗余力地打击光义的势力。当然,光义对于自身的地位很清楚,他一方面要不断强化自己的地位,另外一方面要应对各种外来的打击。所以,他一定也不会闲着。
将宋初的一些事件,放在这种暗流下重新认识,许多不可理解之处就会豁然开朗。比如,太祖欲用符彦卿掌管禁军的事件。
乾德元年(963)二月,天雄节度使符彦卿来中央朝拜宋太祖。当时,赵匡胤除了大量的赏赐之外,还打算让符彦卿典掌禁军。对于这次任命,赵普极力表示反对,他反对的理由是:符彦卿在后周末已为藩镇,名位太盛,绝对不宜再委以禁军兵权。不过赵匡胤并没有接纳赵普的建议,而且下了诏书(赵普以为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复委以兵权,屡谏,不听。《长编》卷四)。赵普截留了诏书,怀揣着去见赵匡胤,赵匡胤问:“你是为符彦卿的事情来的吧?”赵普说:“不是,臣有他事要奏。”等汇报完成后,赵普从怀中掏出诏书,要求宋太祖收回。太祖说:“果然不出我所料,诏书怎么会在你这里呢?”赵普回答:“臣借口有个别地方语言不妥,又留下了,还望陛下深思熟虑,考虑利弊得失,免得后悔(惟陛下深思利害,勿复悔。《长编》卷四)。”太祖说:“你为何总是怀疑符彦卿?我待他好得不能再好,他怎么可能会背叛我!”赵普说道:“那陛下何以有负周世宗!”赵普情急之下,当头一棒,太祖默然无语,最终收回成命,事情不了了之(上默然,事遂中止。《长编》卷四)。
太祖让符彦卿掌管禁军的决定殊不可解,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就在这个事件不久前的建隆二年七月,宋太祖煞费苦心地解除了与他出生入死的那帮兄弟们的兵权,意图是防止他们有朝一日也来个黄袍加身。现在为什么忽然又将禁军交付给符彦卿呢?
第二,宋太祖对与他出生入死的石守信、高怀德那帮哥们都不信任,为什么会信任与他更加疏远的符彦卿呢?
第三,符彦卿可是后周世宗的岳丈,是皇亲国戚,赵匡胤通过掌管禁军而取得了后周的政权,现在怎么会将禁军交付给一个智勇双全、士兵甘愿为其卖命的(勇略有谋、士卒乐于效死。《宋史》卷二百五十一《符彦卿传》)后周的皇亲国戚呢?是他头脑发烧烧糊涂了吗?
第四,有关史料表明,宋太祖对符彦卿并没有多少好感。符彦卿在地方任节度使期间,对地方百姓大肆搜刮,用超大量器收取百姓租税,从中赚取多余的部分(取其羡余。《长编》卷二)。太祖为此还特派官员前往天雄军专门负责租税一事,并下诏把多余的谷物赐给符彦卿,史书上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符彦卿内心觉得惭愧(以愧其心。《长编》卷二)。试想这样一个人,太祖会有好感吗?
从以上这些疑问来看,宋太祖不可能将禁军兵权交付于符彦卿,但是事实上他不但这样做了,而且还异常的坚决。这又是为什么呢?
翻检史书,有两件事情可以与此扯上关系。一是符彦卿不仅是周世宗的岳丈,也是赵光义的岳丈;二是建隆二年七月赵光义坐上开封府尹位子的同时,也被解除了殿前都虞候的职位,他对禁军的领导权没有了。把这两件事情与太祖任命符彦卿事件联系起来,我们推测,赵光义被解除禁军的兵权一年后,借着他岳父进京朝见的机会,极力向太祖推荐让他的岳父掌管禁军,想通过一种迂回的方式重新掌握禁军的领导权。这当然是巩固提高自己的权势与地位的需要,而对于自己弟弟的这个建议,宋太祖答应了。
我们不清楚赵匡胤在让符彦卿掌管禁军这件事上内心深处到底是什么心理,以他的才智绝对不会不清楚这件事情的本质与后果,但他的态度似乎还很坚决。或许他也只是做个样子,因为他清楚赵普。赵普以符彦卿名声、地位太高来进言,要求太祖权衡可能存在的利弊得失都无果后,又以宋太祖的过去亲身经历现身说法,结果太祖哑口无言,此事也不了了之。
或许,在这件事上,太祖与赵普是演了一出双簧,太祖根本不想让符彦卿掌管禁军,但对自己弟弟的建议又无法直接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宰相赵普要为皇帝分忧,充当了恶人的角色,当然我们没有办法坐实这种推测。但是可以肯定,赵普是在不遗余力地限制与打击赵光义,避免他的势力和影响扩大,太祖的最终收回成命,也暗示了他对皇弟光义的一些矛盾心理和担忧。
再总结一下。在宋朝建国前后,赵匡胤、赵光义、赵普三人构成了一个亲密无间的三人政治集团。这个集团在宋朝开国的陈桥兵变以及大宋先南后北统一策略的策划与制定中,都体现了集团政治合作的高效性,虽然经过太宗指示重新编纂的史书对太宗的作用有所彰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赵光义在这些事件中可能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甚至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但是,随着太祖母亲杜太后去世前遗嘱的安排,赵光义被安排在了皇位的继承顺序中,成了京都开封的最高行政长官,他的地位与权力也开始凸显出来。这个曾经的三人集团也由此开始分裂。宋太祖对自己的弟弟接班顺序持一种矛盾的心态,而且因为真正接班还远远没到时候,他安排弟弟尹京或许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赵光义则在开封府尹上,想努力发展与扩大自己的势力与影响,而宰相赵普则坚决反对这种继承顺序,并且抓住各种可能的机会对光义势力进行打击。当然,这种争斗都是在幕后进行的。在最初的斗法中,比如符彦卿事件、冯瓒事件,赵普一直占了上风。但是,在这种争斗的暗流中,太祖会一如既往地支持赵普吗?赵光义又会采取什么政治手段呢?
请看:赵普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