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PK李斯
“沙丘之谋”给人的感觉,似乎赵高有着非常高的政治智慧。事实并非如此。赵高之所以屡试不爽,是因李斯、胡亥一路为其大开绿灯。在治国方面,赵高则毫无建树。当时帝国面临的问题是武装反抗。如此棘手的问题起初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为胡亥只愿意听顺耳的话,自我感觉天下太平。当革命军将要打到家门口时,胡亥才有所重视。章邯建议武装骊山(陕西临潼东)工程的施工者,胡亥又大赦天下,委派章邯为上将军率囚徒们镇压反抗;后又让司马欣、董翳作为辅助。地方武装叛乱成泛滥趋势,胡亥对李斯的表现很不满。
此时李斯本应该就如何解决帝国危机提出可行性方案。但这位帝国元老却担心丢失权力,于是他厚着脸皮给胡亥上了堂治国权术课,大谈皇帝如何显示威严,如果阻止别人劝谏,如何驾驭臣下。胡亥感觉很受用,便在全国推行:凡是能杀人的就是好官,凡是能征税的就是好官。
帝国危机越发显得严重,对于胡亥的胡作非为,帝国的干部们也想提提异议。然而就在此时,胡亥又作了一个惊人举措:他不再上朝,而是深居宫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赵高老先生告诉他,作为皇帝不要随便与手下见面,弄不好还丢了威严。本来,胡亥再愚笨也该想想他老爹是怎么做皇帝的。赵政十三岁即位,二十二岁亲政,年龄与现在的胡亥相当。但胡亥就是听赵高的浑话,让我们感到匪夷所思。
赵高对李斯说,皇帝重刑法,增重税,搞工程,玩奇物,我本人身微言轻,您应该劝劝。李斯回答道,本想劝谏皇帝,可实在抓不住他的影子。赵高则大方地表示愿意为李斯通风报信、提供方便。赵高果然讲信用,不时通告李斯去见胡亥,李斯闻讯马上就去,可一去就恰好赶上胡亥在娱乐。几次三番的打扰,让胡亥对李斯异常不满:啥意思嘛!我有空你不来,我没空你偏偏来,是不是跟我过不去?!
赵高顺势再提“沙丘之谋”,分析李斯之所以与皇帝对着干,是因为事情成功后李斯没有获得封王,没有满足人家的欲望。赵高为了彻底取代李斯,无中生有地说,非法武装泛滥成灾是因李斯的儿子李由顾及楚地老乡而不积极剿灭,据说他们还互相联络。胡亥听完汇报,总算明白一回,亲自派人去调查事实真伪,没有急于抓捕李斯。李斯获知这一情报,作为丞相他完全有权力把赵高抓起来。可他还是选择了上书给笨蛋皇帝,揭赵高的短。无论李斯怎么说,也无法撼动赵高同志在胡亥心中的崇高地位。胡亥怕李斯杀赵高,就把这些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赵高。
面对随时将倾的帝国大厦,一些人试图力挽狂澜。帝国不是没有人才,只不过人才都被蠢才支配着。右丞相(国务院副总理)冯去疾、左丞相(国务院总理)李斯、将军冯劫联合诸位大臣劝谏胡亥别再折腾了,赶快停止阿房宫工程,停止繁重的运输,减轻民众的赋税,别让民众太艰辛。不过好言难劝该死的鬼,胡亥根本就不听,而且要把三位国家重臣治罪。冯去疾、冯劫为了维护将相尊严,选择了自杀。
只有李斯同志还坚强地活着,不过他的罪名早就被他的战友赵高同志编织好了,那就是谋反罪。低廉的成本、莫须有的证据、简单的套用、严厉的处置是谋反罪的鲜明特点,几千年来一直被活学活用。
李斯在狱中还试图自救。他忠心耿耿于赵氏,兢兢业业于工作,帝国的大厦融入他太多的艰辛与才智。他上书把自己三十来年对帝国所作的一切细谈一遍,自认为有功于帝国。然而赵高给予扣留,根本不给他申辩的机会,并且轮番突审、重刑伺候,最终李斯被屈打成招,自污有罪。此时的李斯也许会明白司法腐败是啥样了。想想当年任廷尉(司法部长)的时候是怎么处理问题的?也可以想想当初是如何陷害同学韩非的。监狱就是一个大学堂,能激发出太多的真知灼见。
小的时候,总能看到一些关于早期共产党革命的电视剧。剧中的共产党员坚贞不屈,无论国民党特务如何虐待,依然不开口,保守党的秘密,直到最后即将牺牲也不忘喊一声:共产党万岁。如此为信仰而执著的人不是没有,但也有经不起拷打的,所以才有那句话:革命就是个大熔炉。其实,在立即死与虐待面前,人们更多地会选择死亡;屈打与虐待把人的尊严全部抹杀,心理防线彻底溃退。屈打成招是制造冤案最有效的手段。
此时胡亥终于又明白了一回——有时我们不得不怀疑他是间歇性糊涂蛋——他亲自派使者去审问李斯。可李斯已心灰意冷,他也不会想到这是胡亥派来的人,还按着以往自知有罪的说法复述。胡亥非常高兴,见到赵高就说,要不是你,我差点被李斯卖了!胡亥的智商别说跟赵高比,就是和帝国民众平均智商比估计也低一个档次。
帝国地方危机的升级不妨碍内部的权谋斗争。同样是法家的追随者,就个人而言,李斯败于赵高手下,受五刑腰斩于咸阳,灭三族。为帝国建立不朽功勋的李斯就这样结束了一生,多少让我们感到惋惜。他与次子一前一后步向刑场时,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回顾一生,记忆中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异常困窘时与次子在上蔡(河南上蔡县西)东门牵着黄狗追逐野兔的情景。他回头问次子,还可以吗?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人的一生大起大落,李斯的一生本身就充满着这样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