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回忆父亲张治中》

时间:2012-05-29 13:22   来源:中国台湾网

  《回忆父亲张治中》媒体手册

  他国民党政坛上独树一帜的人物,

  他在国民党内长期身居高位担任过多个要职,

  在危难中指挥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日军,两次国共谈判的国民党首席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先后四次向毛泽东直谏,一谏毛泽东,国名沿用至今;二谏毛泽东,国旗沿用至今;三谏毛泽东,人大代表视察制度沿用至今;四谏毛泽东,使宪法更完善了。 

  他就是人称“和平将军”张治中!

  唯一一位既敢于向蒋介石又敢于向毛泽东直谏的人!

  基本信息

  ISBN: 978-7-5399-4986-4 作者:张素我  周海滨 定价:48.00元 开本:16开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4月 

  作者简介

  张素我(1915年4月-2011年12月),安徽人,爱国将领张治中长女。历任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第六、七、八届常委、第九届委员,民革中央常委、监察委副主席,全国妇联第四、五届执委、第六届全国妇联副主席,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等。

  周海滨:口述历史著名作家,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周海滨口述历史作品:《家国光影:开国元勋后人讲述往事与现实》《我们的父亲:国民党将领后人在大陆》《失落的巅峰:六位中共前主要负责人亲属口述历史》。

  内容简介

  他国民党政坛上独树一帜的人物,他在国民党内长期身居高位担任过多个要职,在危难中指挥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日军,两次国共谈判的国民党首席代表。曾多次以口头或书面意见的形式,对蒋介石作逆耳之言,甚至发生争论,可谓蒋氏诤臣。陈述意见,其中有三次长达万言。但尽管如此,直到1949年,蒋对他一直是厚爱有加。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先后四次向毛泽东直谏,一谏毛泽东,国名沿用至今;二谏毛泽东,国旗沿用至今;三谏毛泽东,人大代表视察制度沿用至今;四谏毛泽东,使宪法更完善了。 

  他就是人称“和平将军”张治中!唯一一位既敢于向蒋介石又敢于向毛泽东直谏的人!

  内文选摘

  成为军人,也意味着危险。父亲曾多次说,一生中曾五次大难不死。

  1911年,中国大革命。

  这一年,父亲的生活非常平静,站岗、学英文和算术、看报纸、读杂书、捡字纸……

  21岁的父亲浑然不知当时社会酝酿的急剧变革。从16岁开始,他一直在安庆、扬州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

  辛亥革命的消息传来后,扬州与中国其他的城市一样,摧枯拉朽,一个王朝毫不费劲地就成为了历史。父亲曾回忆说:“某一天晚上,扬州也燃起了光复的火焰。诸事很顺利地进行,没有什么阻碍,没有发生事故,我非常兴奋,参加了热烈的游行。”①

  接下来,父亲在捡字纸里,发现了一个改变他人生方向的消息:上海已经响应革命了。在扬州的街头巷尾,人人在谈论光复,一时间“人心思汉”,革命军受到热烈的拥护。

  父亲觉得留在扬州站岗,根本就不是办法了,他看到报纸的消息和他自己的抱负一结合,决定去上海。

  他离开扬州来到上海,根本就没想重操警察旧职,而是去投军。此时,上海正在组织学生军,准备参加北伐。本来,父亲可以参加上海的警察队伍,但是警察的滋味已经尝过了,他不想当了。

  那时,父亲在上海街头看见一群群的学生军挺着胸脯、英姿勃发地走过去,羡慕不已。学生军,顾名思义,全部是由学生组成的,与一般的部队三教九流杂处显然不同。父亲也觉得,如果能参加这样的军队,应该是件兴奋的事情。他虽然没有进过文学堂,但是在扬州学习过英文、算术,又是个私塾出身的学生。经过一番遴选,父亲如愿以偿。他回忆起自己当时的心情时说,这次投军达到他所期望的目标。而对于入学生军以后的表现,父亲也说他很受一般官长的器重,被认为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领导南京临时政府,上海学生军奉命调往南京进行改编。陆军部将各地来南京的学生军混合编为陆军部入伍生团,父亲被编入第一营。

  父亲晚年回忆说:“(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打仗,就是北伐,打死了是光荣的;如果不死,希望可进陆军学校,将来当一名正式军人。”

  但是,父亲打仗拼一死的决心让他陷入了矛盾之中,主要是他想起祖父母遭受的苦难和对他的养育之恩,一想到这心里就徒生悲痛。有时候,他在写家信时边写边哭,信也写得很长,简直就是“以泪代墨”了。

  这不是父亲悲伤的全部。

  一个偶然的意外,差点让父亲被开除了。

  还是在入伍生团。有一次,父亲与一些同学在操场上学踢足球,被一个同学用钉鞋踢破了腿,出血、化脓,课也不能上,操也上不了,父亲好生着急。

  这样的学生让人觉得累赘,连部曾经开会,鉴于张治中久未上操,主张开除了。幸亏他的表现别人看在眼里,有几个排长不主张开除。晚年,他的腿不好,还时时感叹说:“这一条烂腿,险些误了我的前途。” 

  一直持续五六个月,父亲的腿伤才好。这时,“南北和议”告成,南京临时政府取消,入伍生团准备编入陆军军官学校,调入保定。当这批学生从南京来到保定后,入伍生团并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一事遭到了抵制,合并没能实现。

  1912年冬季,由保定南下,南京入伍生团被送到武昌南湖,父亲来到武昌第二预备学校入学,学校的前身是前清陆军第二中学。这个武昌起义的炮火连声处,在南北议和声中,此刻已经归于平静。而武昌南湖,此刻正在传出父亲背诵德文的声音。

  若干年后的1926年底至1927年,36岁的父亲在这所军校的旧址上办学兵团,他将校舍翻新、配置了发动机,决定要“重兴南湖”。

  他在这里学习了两年,学习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三角等新学科,但学起来很吃力。最让父亲感到吃力的是图画课。

  有一次图画考试,他在纸上画了一条起伏很大的波浪线,象征着喜马拉雅山,接着又在顶端添了几笔,画成一个方框,意为纪念碑,然后他在旁边题写了一行大字:“大中华民国战胜纪念碑。”先生看了,笑一笑,打了一个圈,给他吃了一个“鸭蛋”。

  在这里,父亲遇到了自己一生最难忘的朋友。他就是郭孔彰。

  郭孔彰原来是北京师范大学堂的学生,在学生军与父亲结识。在南湖共同学习了两年后,他们又一同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于1916年完成学业。毕业后,父亲去了安徽倪嗣冲的部队,而郭孔彰去了北京。督军团造反时,郭孔彰南下,与逃离倪嗣冲部队的父亲在上海相逢。父亲决意南下,此时倪嗣冲也有意南下,父亲劝说道:“我们何必都到广东,而且到广东以后,在事业的开展上,不一定就有把握。”父亲建议他去老家四川,并且相互约定:“各人去打天下,无论哪一个有了成就,将来再会合来干一番事业,岂不最好!”

  郭孔彰勉强同意了,但是不幸的是,他回到四川当营长,打仗的时候,阵亡在遂宁。郭孔彰牺牲3年后,父亲来到四川哭祭了他。20年后,父亲重去四川,为他修墓立碑,并撰写了一篇纪念碑文。

  父亲在就读武昌陆军军官第二预备学校时,祖父从故乡到武昌南湖来看他。这天是星期天,他出去了。祖父没有见到,一直等到他回学校。当时天色已晚,祖父想在学校旁一家小饭铺里借宿一晚上,以便和久未谋面的儿子再聊聊天。

  但是,小饭铺没有床位,祖父就到汉口借住在一朋友家中,临别时父亲说好第二天去看他。第二天,父亲没有出现在祖父面前,因为临时有事情,他没能赶过去。祖父回到安徽后写来信函,他在汉口的朋友家高烧两三天没好,只好带病回了家。

  1914年11月10日,父亲从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保定入伍。1915年祖父母相继去世,父亲还没完成学业,祖父母也没看到父亲的未来。

  我出生时,父亲在完成入伍的一段时间后,升入正式的陆军军官学校。1915年12月,在国会、民众请愿团、筹安会和1993名各省国民代表的推戴下,恢复了君主制,建立洪宪帝国,行君主立宪政体,把总统府改为新华宫。

  在学校,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后,与同学们都感到奇怪:“怎么忽然做起皇帝来了。”

  保定军校的校长是袁世凯的心腹王汝贤。有一天,一名学生偷看反对帝制的《顺天时报》被巡查的官长发现了。这位官长是王汝贤的亲信,他立即收缴了报纸,并将此事报告了校长。为了杀一儆百,这位校长派卫士将学生抓到校本部,痛打40军棍。

  此事引起了学生的愤怒。他们把砌阶用的砖翻出来,砸窗户,砸校本部。父亲说,我们还把校长的相片撕毁,扔到厕所里,而且尽情地辱骂校长。王汝贤见大势不好,他慌忙逃避,并打电话找来附近驻军将军校包围了起来,并把学生骗上讲堂,将学生的枪支缴了。

  1917年,孙中山先生率海军赴粤,树起护法运动旗帜,父亲到广东追随孙中山先生。父亲的保定同学到广州的也越来越多,于是大家联合起来要去见大元帅。父亲说,接见他们的是一个参军,没有见成。

  不久,父亲参加了征闽战役。他加入滇军第四师第八旅,任上尉差遣。实际上,父亲没固定工作,是个编外人员。

  父亲曾说自己的办事能力在送子弹这件事情上有显现。他奉命运输子弹,由几百个挑夫挑,走的是旱路。当时,父亲没有一点运输事务的经验,但是他没有遗失一箱子弹也没有一个挑夫逃跑。他穿着草鞋,从队首走到队尾,从队尾走到队首,鼓励、招呼、勉励挑夫。长官后来嘉奖他能干。

  他的带兵生涯是从三个勤务兵做起来的。

  当差遣没有多少固定工作,但父亲不甘清闲,就想起不如把旅部的勤务兵集合拢来,施以训练。最初召集三个勤务兵,后来渐渐加到五六人,渐渐加到四五十人。这些勤务兵对上课、上操都很感兴趣,愿意自动参加。他们受了训练后,不但知礼节,而且精神好。

  这对父亲来说,一开始只不过是一时的兴趣,并没有其他想法。但是,旅长看见他练兵有方,就下令再凑集六七十人,编成一个旅司令部警卫队,派他当队长。这样,父亲就脱离上尉差遣的名义了。

  父亲有点自豪地说,“回想起来,忝为一名军人,且曾统率大军,参加过大时代的抗日战争,就是从这时候练起的。”

  点击在线阅读:《回忆父亲张治中》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