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阿里 阿里》:以一种更纯粹的方式去探视西藏

时间:2012-07-05 09:32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近日,在全国各大城市最新上架的《阿里 阿里》又是一部有关西藏题材的作品,但与以往作品所不同的是,它不再依托西藏文化的神秘与趣味,摒弃以往书写“高原猎奇”、“避世情怀”的格调,将“西藏之西藏”阿里,这个中国最特殊、最边缘的社区叙述得极其真实与纯粹,是国内第一部有关阿里的纪实文学作品。

  出版方将该书大胆定位为“世间最枯燥的29个故事”。这29个故事正是作家杜文娟花费八年时间,五次进藏,走访几十位阿里人的结果。她以一种虔诚执着的态度,记录下阿里人独特的生存全景,他们的生死、命运、爱情、信仰、暗伤、悔恨与灾难。

  著名作家陈忠实说:“《阿里 阿里》成功开垦了新时期高原文学的一块处女地,它放弃了任何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将高原文学扎扎实实地落地,使它人民化、现实化、本土化,实现了它的转型,这种转型是自觉的。”除此以外,著名作家贾平凹、雷达、孟繁华、白描、艾克拜尔·米吉提、扎西达娃、叶梅、李建军也分别对《阿里 阿里》进行了推荐。

  新的震撼:全书讲述阿里人的真实故事

  自然环境和宗教信仰使西藏在众人印象中显得很神秘,但这只是“表象”和“肌理”。《阿里 阿里》通过讲述阿里人的真实故事,让读者进入西藏的血液,从而理解西藏的核心。

  杜文娟在书中写了阿里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军官,还写了老阿里、援藏者;写了他们的婚礼、生育、死亡,还写了他们的孤独、恐惧和渴望……

  作者杜文娟说:“每一次去阿里,都有新的发现、新的震撼,逐渐理解了这方荒凉之地为什么顽强地生活着9万子民,他们怎样与自然抗争,与外来侵略抗争,与心灵抗争,简单又艰难地生活在这里。”

  阿里当代最著名的人物有李狄三、毕淑敏、孔繁森,但其实,在阿里的千年文明之中,每一位阿里人都算得上是贤哲,他们 “经幡一样,五彩斑斓,生命不息”。

  血色浪漫真人版:王洛宾的《半个月亮爬上来》为谁而作

  在《阿里 阿里》这“世间最枯燥的29个故事”之中,有一个故事便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名作《半个月亮爬上来》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王洛宾在一封书信里这样写道:“三十年前,我为你写了《半个月亮爬上来》,你还是一副布尔什维克的严肃……”收信人,正是王君植。

  王君植是阿里高原上第一批女军人,女汉族干部。1949年6月参军;1950年7月,与阿里地区最高领导安志明结婚; 1956年,被人诬告为国民党特务,判刑两年,发配到阿克苏农场劳动改造;“文革”中,老账重算,她又被打倒,并被安排与刑满释放人员结婚,生有二子,后离婚。1979年,恢复军籍和党籍;1980年转业到《 阿克苏报》任编辑,其间写了大量诗歌和回忆录,后离休。

  一个女人,二十六岁,儿子夭折,没有了丈夫,离开了幼女,被关进监狱,与铁窗为伴,挖空心思写交代材料……作者杜文娟说:“这是一个女人用一寸寸光阴丈量了几十年的路。如果没有政治环境影响,王君植与她生命中出现的任何一个男人生活,都会幸福快乐,无忧无虑。但时间老人,却把她安排在了峥嵘岁月。在风卷云涌的大海上航行,有谁能享受到安宁?”

  坎坷一生的王君植,为什么会成为王洛宾的抒情对象?其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浪漫故事。

  王洛宾与王君植相识时,王洛宾正是一名在押犯,他因当过国民党高级将领马步芳剧团的音乐教官而入狱,南疆军区文工团为了加强文艺汇演的创作力量,而把王洛宾要来。而这时,王君植正在南疆军区文工团工作。

  有一次下部队演出,路上休息时,王君植发现王洛宾正在织毛衣。他们聊了起来,原来王洛宾因干重活而手指粗糙,他是为了灵活手指而织毛衣。不多久,王君植就送给了王洛宾一双手套,用来保护这双弹琴作曲的手。

  此时的王洛宾,正处在人生低谷,是一个在押罪犯,历史反革命。正在上演的作品是他用心血浇灌而成,可他却无权进入剧场。不远处,就是王君植居住的女团员宿舍,她是军区副参谋长安志明的妻子,而他则是一位狼狈的反革命。清风习习,半个月亮,一道灵光划过长夜,于是诞生出了著名作品《半个月亮爬上来》。

  几十年以后,两鬓华发的王洛宾和王君植在乌鲁木齐的老战友聚会上相见。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战友们极力主张他们走到一起。但王君植却不能接受这份情感。多年以后,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同意王先生,她说,因为孩子身体不好,需要花很多钱,她怕拖累王先生。这就是王君植的情感世界。

  阅读潮流:以一种纯粹的方式去探视西藏

  阿里,是一个地区,是一座高原,是西藏之西藏,是世界屋脊之屋脊,是生活在工业化低地里的人需要仰望的地方。它的名字和战争有关,有着凄风苦雨、波澜壮阔的历史。

  “不是观光客的猎奇与掠影,也非避世者的空灵抒怀”,“这里,没有小资的朝圣和时尚的炫耀;这里,只有漫长的驻守和真实的融入”。《阿里 阿里》一书正在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传话,告诉工业化都市里的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更纯粹的方式去探视品读西藏,这或许能引发新的阅读热点的发生。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