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方兴 著 摄影:WilliamPitcher
自序

感恩节的前一周,收到香港万里机构出版社编辑何健庄女士的E-mail,告知《流动的窗口--带上孩子去旅行》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在内地出版,十分高兴。可惜我们正忙着搬家,那股高兴劲儿没能持续太久便给埋没在搬箱移家具的劳动中,床、餐桌、沙发、书桌几项大家具都有了着落,我们倒在沙发上还没歇几分钟,房里留出的空间立马便给搬家公司送上门的一箱箱书和威廉的老相册占满了。新家还没有书架,都怪威廉太挑剔,趁儿子上学时,拉着我从城西靠海的家跑到城东,山的另一头,偌大的洛杉矶,那么多家具店,给我们一家家看过,还是没有找到满意的,不是颜色或款式对不上,便是用料不好,偶尔发现十分中意的,却又标着天价,令我们空欢喜一场。回到家,新屋还飘着油漆的味道,我打开窗户,让油漆味飘出去,阳光泻进来,落在新漆的墙上、沙发上,以及屋子中央那一堆从地板堆到天花板的纸箱上。算了,没有书架也罢,先把书解放了再说。这样想着,我便着手开箱。几个小时过去,天已尽黑,那所有纸箱终化作两圈围墙挨放的书,墙线似的--有了书的屋子,终于有了家的味道。
背很疼,搬东西搬的,我躺在地板上动不了,脑袋里忙着想,想过些天要烤的火鸡;想龙龙的裤子都短了,得给他买些新的;想《流动的窗口--带上孩子去旅行》再版的新序该怎么写……
龙龙放学回来,见纸箱没了,兴高采烈,把书包往地上一扔,围着新"墙线"转了大半圈,找到《哈里o波特》第五册,便趴在地毯上读起来,那八百多页的小说已给他看了三分之二。

光阴荏苒,这话任何人小时候都不觉得,等慢慢长大了才逐渐领会,待为人父母后,便成了时常挂在嘴边的真理。这不,四年前跟着爸爸、妈妈从东半球转到西半球,从北京到罗马的小家伙,转眼已经七岁。那时龙龙才三岁半,话还说不成句。我们一家三口从北京出发,搭上火车一路往西行,在干枯的蒙古草原上骑马、烤羊肉、睡帐篷,穿越西伯利亚,在莫斯科红场上流连忘返,在赫尔辛基过仲夏节,在斯德哥尔摩皇宫里闲庭信步,在柏林追寻柏林墙的遗痕,在巴黎小住,把时间花在众多博物馆和无数咖啡店里,后又在伯尔尼爬阿尔卑斯山,在佛罗伦萨感受文艺复兴,寻找莎士比亚的灵感,吃吉拉特(意大利雪糕),最后迷失在荒野一般的古罗马帝国的遗迹中。
当时一点儿没觉得龙龙太小,也许不适合像我和威廉那样扛着背包走世界,只觉得一股上路的冲动儿,便去了。倒是现在,见着些三岁小童时,才意识到龙龙当时的确年幼,只是我们从未把年幼与无知画上等号,或者因此而低估他的能力。那会儿我们如果往这些方面多想一点儿的话,这一行程很可能也就行不成了。其实,这与人生中的许多事情一样,在灵感与冲动来临时立即采取行动,事情常常就在不知不觉中办成;反观左思右想者,在想出来的各种可能和问题面前,经常就胆怯或退缩了,留下的就是遗憾和空话。英文里有句熟语," Action louder than words",就是"说不如做",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要做行动的巨人"是一样的道理。小孩子们,都是纯洁、勇敢的心灵,在他们人生最初的字典里,没有"困难",只有"做",他们,通常都是"行动的巨人"。龙龙的行动有很多,只要不会导致伤人伤己,威廉和我总是尽可能地支持他。从小他就喜欢画画,家里到处是纸和笔;喜欢和小朋友往沙池或泥巴里跳,跳就跳呗,大不了回家马上洗换;路上见了受伤的小蜜蜂在人行道上挣扎,我和他找来小木棍帮蜜蜂移到玫瑰丛里;小时候他迷火车,一旦有空儿,我们就去火车站,看各种各样的火车来来往往,给他讲火车的来龙去脉;这些日子他与志同道合的小朋友设计了一款飞行器,有板有眼画了无数蓝图,还找我们那些在国家航天局工作的朋友咨询,专家建议他们先做个模型,小家伙们便着手找材料,有些是要花钱买的,怎么办?周末时,他们就到公园去卖小饼干和柠檬水,饼干和柠檬水我们几家大人帮着做,到了公园,小家伙们自己画了广告纸四处去张罗买卖。忙了一天,终于有了点成果,正准备上网查便宜的买材料的地方,次日在学校听说洛杉矶市中心的好些流浪汉衣不蔽体,难以过冬,他们商量后便把那点儿劳动所得贡献了,买材料的钱还得另外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