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作家出版社新书《红白黑》叙写海外华人的恩怨情仇

时间:2012-08-28 08:57   来源:新华读书

  【书籍信息】

  书名:红白黑

  作者:陈河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分类:长篇小说

  版次:2012年5月1版1次

  字数:176千

  定价:29.80元

  ISBN:978-7-5063-6353-2

  【内容简介】

  人生,就像一次远行。

  当杨虹远行,当谢青远行,当秋媚远行,他们选择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对幸福的追求。

  美丽生命无声消失水底时,最后一个求救电话却打给了那个无法爱她的人。同床异梦,待她离去才知道血脉仍存,她到底隐藏了多少秘密?历史的序幕终揭开一角,谢青却走上了不归路……

  血的记忆被重新撕开,到底该忘记还是刻骨铭心?黑钱是否能洗白?

  这些似乎都已不重要……

  这,就是人生……

  【作者简介】

  陈河,生于浙江温州,年少时当过兵,在部队打过专业篮球。后在企业当经理,曾担任温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94年出国,在阿尔巴尼亚居住5年,经营药品生意。1999年移民加拿大,现居多伦多。停笔十年之后,近年重拾写作,现为自由写作人。近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致命的远行》 《沙捞越战事》 《布偶》,中短篇小说《夜巡》 《黑白电影里的城市》 《我是一只小小鸟》 《去斯可比之路》等。《夜巡》获“首届中国咖啡馆短篇小说奖”,《黑白电影里的城市》获首届“郁达夫小说奖”,《沙捞越战事》2011年获得“华人华侨文学奖主体最佳作品奖”。

  【故事梗概】

  谢青是一个货运司机,与前妻杨虹离婚几年期间一直没有联系,有天突然接到杨虹在法国溺毙的消息,匆忙去了法国。虽已几年没见,但见到杨虹的尸体时,他仍旧悲从中来。看见法国警察闪烁的言辞,他怀疑其死因,拒绝在文件上签字,并决定留在巴黎调查死因。

  经朋友介绍,谢青认识了巴黎社会名流秋媚。秋媚神通广大,帮他办理了居留法国一年的签证。他重操旧业,做了运货司机。经过坚持不懈的寻找,他先找到了杨虹工作的车衣厂,然后找到了认识杨虹的女工,最后终于见到了杨虹的儿子……

  杨虹的死因也随着谢青的调查水落石出——饮酒过量溺水而亡。然而她在溺毙的最后一刻,除了打求救电话,却也拨打了另一个电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到底想起来了谁?这些年她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原来,杨虹在和谢青结婚后,一直感觉婚后生活与最初预想的差距非常大,她与谢青也越来越无法交流。一个偶然的采访机会,她与自己父亲的朋友联系上了。那些朋友都对她非常好,其中一个是姜小军。姜小军出身高干家庭,按照他的话说,“国内的事没有我们搞不定的”。杨虹在姜小军的帮助下来到巴黎,他们从当初的情同兄妹到深深相爱,杨虹甚至不顾名分为姜小军生了一个儿子。然而,没等孩子出世,杨虹和姜小军的关系传到国内,姜小军的老丈人大为震怒,一纸调令把姜小军召回国内,禁止他再出国。

  几年后姜小军羽翼渐丰,趁着政府代表团到巴黎访问的机会再次来到巴黎,而他的妻子也寸步不离地跟在他的身旁。此时的姜小军已经贵为部长,在宴会上,杨虹见到他和他的妻子,却只能远远地看着他。宴会后,喝醉了的杨虹在驱车回家的途中翻入河里。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拨通了姜小军的电话,而此时她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姜小军只听见了杨虹生命中最后的几口深呼吸。当他回国后才得知杨虹死亡的消息。他虽悲痛欲绝,但仍然打起精神上班,不能流露出半点伤感……

  秋媚看中谢青的能力,一手栽培他成为巴黎华侨中的富豪,当年中国的一个小司机从此进入法国上流社会。而秋媚因为一次运送偷渡人员的过程中,偷渡船被意大利军舰撞沉,引发国际关注而被迫逃亡到突尼斯,将生意全部交付谢青。多年后谢青衣锦还乡,涉足当时正疯狂成长,疯狂圈钱的中国房地产业,登上了荣华富贵的顶峰。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建设局局长外逃,谢青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回国。当年,他尾随着妻子杨虹而来。杨虹已经完成了她的远行,而谢青却发现自己站在了悬崖峭壁上,面临着无底深渊……

  【目录】

  第一章 水底打出的电话

  第二章 长满棕榈树的庭院

  第三章 杨虹留下一个孩子

  第四章 成长的年代

  第五章 找到了杨虹的孩子

  第六章 从白蔚蔚到杨虹

  第七章 迷人的阿尔巴尼亚

  第八章 杨虹的海岛

  第九章 在废弃的军事堡垒里

  第十章 维纳柰尔的白杨树

  第十一章 奥特兰多海峡

  第十二章 朝圣者的灵魂

  第十三章 谢青回到了

  第十四章 烂污泥秋媚

  尾声

  【自序】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天,我听说原来和我家住一个大院的一个女邻居死在巴黎自已的居所里,据说是洗浴时死于煤气中毒。在我印象里她是个女孩子,其实那时她应该有三十多岁了,只是我很长时间没有见过她,所以保留了以前的印象。她是个典型的红二代,父亲是解放战争时期从北方南下过来的高干,文革时自杀。我的家乡是个侨乡,历来不断有人通过各种渠道前往国外,但那个时候像她这样红色背景的子弟到欧洲生活还闻所未闻,更何况她在洗浴的时候死在家里。她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出国?我没有打听具体细节,但这事还是在我心里留下了刺痛和悬念。

  九十年代初,我自己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国了,前往巴尔干半岛国家阿尔巴尼亚经商。那段时间阿尔巴尼亚正处于动荡时期,经历了好几次武装动乱。由于阿尔巴尼亚位于地中海最靠意大利的地方,这里成了非法移民偷渡前往西欧的重要通道。在经商的同时有一段时间我和合伙人开过一个中餐馆。在经常光顾餐馆的客人中,有一批就是偷运人口的“蛇头”。这些人平时看起来也是温雅有礼,但一旦行动起来则冷酷果断。他们经常是在一场战斗之后来这里饱餐一顿。尽管时世艰难,阿尔巴尼亚也还是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地方。我不会忘记夜色里街头那些气味浓重的咖啡店、都拉斯海滩迷人阳光下磁蓝的海水、那无花果树下的庭院、暗影重重的街道和晨曦里的城堡。那些已经模糊黯淡的人脸常常在我的意识深处渐渐浮现,令人战栗地微笑起来。

  1997年,为了躲避一场即将爆发的武装暴动,我离开阿尔巴尼亚前往法国巴黎,居住在一个朋友家里。突然之间从一个无序动荡的地区来到文明时尚的巴黎,那街头的鲜花和雕塑及友善的人群让我身心顿时放松下来。巴黎的卢浮宫、蒙马特高地、先贤祠一直提醒我这里是巴黎公社发源地,《国际歌》就是从这里开始唱响的。我再次想起我那一位在巴黎居所洗浴时死去的女邻居,猜想她来这里或许是为了寻找父辈革命理想的源头吧。我没有去调查她的踪迹,只是在一个个地方行走时处处能感觉到她的存在。在巴黎的几个街区,聚居着大量我家乡的同胞,其中有很多是没有身份的偷渡者。这些人得躲着警察,时刻有被逮捕遣送回国的危险。我有一次在一个小公园里和朋友抽烟聊天,也被法国警察包围过,接受了严格的查问。 巴黎的游历让我明白了,无论是在阿尔巴尼亚的偷渡“蛇头”,还是先前来这里已香消玉殒的我的女邻居,还有布满了巴黎13区的华人,都是同样的远行者。这些人的命运有某种相似之处,他们一旦开始了远行,就无法回去。这些人即使后来回到国内,但心还是回不去了,因为人已经被改变。这些远行的人和现在的旅游者旅行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那以后,我离开了阿尔巴尼亚,定居加拿大,一晃就是十几年。然而那在阿尔巴尼亚时所获取的感受和故事一直还在我心中酝酿发酵着。2007年的时候,我以《致命的远行》为题写了这篇小说,发表在《收获》杂志2007年秋冬卷长篇专号上。那以后,我知道了自己的使命,一步步在小说的世界里远行着,越走越远。现在,这部长篇小说改名为《红白黑》,要作为单行本问世了。因为我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能复活在读者的心里,我激动不已。

  陈河

  2011年12月18号于多伦多家中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