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使图》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采写 金叶
资料及图片提供 董理
1971年10月的一天,当考古学家擎着灯光首次进入章怀太子墓时,立刻被位于墓道中部东壁的一幅色彩绚丽、气势恢宏的画作所吸引。这幅壁画高185厘米,长247厘米。图中有三位是中国人——看上去像是当官的,另三位看上去则像是“老外”。画中人物皆有真人大小,充满了神秘感。
专家通过研究认为,这幅叫做《客使图》的壁画,描绘的是唐朝的外交机构——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国使节的场景。确切地说,是中宗皇帝为其兄雍王李贤迁葬时举行盛大的“发哀临吊”的场面。壁画上的三位中国官员很可能是鸿胪寺的长官卿与少卿,也有学者依据袍服颜色推断这三人为四至五品官员。他们穿着初唐时的朝服,头戴介帻,外加漆纱笼冠,身着阔袖红袍,白裙曳地,腰悬绶带,足蹬歧头履,气度沉稳,雍容自若。手中执有笏板,神情肃穆,面面相对,似乎正在商谈事宜。另外三人为异域使者,他们拱手躬身,毕恭毕敬。
这三位“老外”使者究竟来自何方?专家学者将其容貌、服饰与文献记载对照,做出以下推断:
为首那一人,秃顶,浓眉深目,高鼻,阔嘴,身穿翻领紫袍,腰束带,足穿黑靴;似为东罗马人。在中国史籍中,东罗马帝国被称为拂菻或大秦,其风俗:“男子剪发,披帔而右袒……俗皆髡(kūn,剃发)而衣绣。”这名使者的“秃顶”应与文献上的“剪发”风俗相吻合;
中间一人,面庞丰圆,须眉清晰,朱唇,头戴尖状小冠,冠前涂红色,旁插双羽,身穿宽袖红领白短袍,下穿大口裤、黄皮靴;学者们对他的国籍有不同解释,代表性的说法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国使节。据《旧唐书》中的《高丽传》与《新罗传》记载:“(高丽)官之贵者,则青罗为冠,次以绯罗,插二鸟羽,及金银为饰,衫筒袖,袴大口,白韦带,黄韦履。”“而新罗衣服,与高丽、百济略同,而朝服尚白”。故其服饰特点与新罗最为符合。
最后一位,头戴翻耳皮帽,圆脸,身着圆领黄袍,腰束黑带,外披灰蓝大氅,下穿黄色毛皮窄裤、黄皮靴。学者们普遍推测认为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室韦族或靺鞨族的酋长或使者。依据是《旧唐书》的《室韦传》和《靺鞨传》均记载该民族普遍畜养猪、犬等,并以其皮做成衣服,这与图中的冠帽服饰特征颇为吻合。此外,北魏至隋唐之间,靺鞨与室韦向中原王朝遣使朝贡始终不绝,尤其是七世纪末至八世纪初,不仅朝贡的规模愈来愈大,而且人员的往来也与日俱增。因此,唐中宗为其兄雍王李贤进行迁葬时,两族酋长或使者极有可能前来出席葬礼。
中国古代表现外交题材的绘画作品极为少见,《客使图》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这幅作品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水准和绘画风格,如三位蕃使的神态,左边一位叉手躬腰,目光焦虑,忐忑不安;中间一位双手拢于袖中,毕恭毕敬;最后那位远远地站着,眼神中流露出谦卑和胆怯。在赋色用彩上,取色简单、朴素,仅着红、黑、黄和淡蓝,薄施微染却达到华美绚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