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出版业减产,书店萧条,民众转向网络阅读,台湾业者青睐大陆市场。
连续几年的不景气,又突然闹起金融危机,2008年的台湾出版业在“冬天”之外,更增添了几分“严酷”。重压之下,台湾出版业何去何从?
开拓大陆市场,是台湾出版业困境之下的选择。毕竟,从今年年初以来,两岸出版界借合作交流20年之机,紧锣密鼓地接洽了三个季度。
出版减产低价策略
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理事长陈恩泉认为,其实早在金融危机之前,台湾书业的危机已经开始了。以前,台湾登记的出版社达到1万家,而这几年,根据ISBN中心的统计,出版社的数量只有5000多家。而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的只有400~500家。“这个数据还算是夸大的说法,其实真正的大型出版社只有二三十家,而且它们也蛮吃力的”。由于台湾出版业实行的是登记制,出版社数量的变化可以说是这个市场变化最直观的反映。
大出版社尚且“吃力”,中小型出版社的命运如何?“大型出版社还能存活,但是小型出版社的存活几率更低了。主要体现在营销和通路方面。一方面,台湾的通路也在转型,而且更加集中。他们一般选择大型出版社的图书,这样在退货等方面更加便利,而小型出版社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华文网董事长王宝玲说。
而就出版社的营销层面来说,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部总经理王承惠认为,以一般大众图书为主要出版方向、主要走零售渠道的出版社会受到较大影响,这些出版社在近期出现了退货率增加等状况,如果市场上没有强势产品或拳头产品销售,其业务自然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以出版工具书、专业书为主,并以图书馆等机构为主要发行渠道的出版社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
所谓适者生存。今年以来,与汽车行业等一样,台湾出版业开始自发性地减产从而降低成本。“商业运作的图书大量减少,数量比去年减少一成。”王宝玲说。就华文网集团旗下的出版社而言,出版量整体减少了四成,营收减少两成,出版品种减少了六成。从去年开始,联经集团就已经开始对其业务调整进行规划,并在不久前与农学公司合并,试图成立台湾最大的图书发行中盘商。王承惠表示:“在目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公司在开源上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需要通过节流控制成本,而与农学公司的合并可以使他们对两家共有的发行渠道进行整合,节省一些重复性的费用。”王承惠还表示,在目前的形势下,出版社在选题策划方面更加谨慎,同时加大了在营销方面的成本,努力提供每本书的实销数字。
相比大型出版社而言,和英出版社的生存之道在小型出版社中颇具代表性。成立于1998年的和英出版社是一家专营儿童图书的小型出版社,每年的出版品种大致是十几种。总编辑周逸芬通过对诚品书店两三年来童书畅销排行榜的观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在,台湾的低价童书当道(特价新台币99元),而且以二流质量的童书为主。“长此以往,并非读者之福。所以,便宜又好的童书,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便宜又好,对读者而言自然是福音,对出版社来说,可谓无奈之举。周逸芬表示,所谓低价就是原本应该卖新台币280元,现在只卖新台币180元。然而虽然和英的这些低价书很畅销,却毫无利润可言。
书店萧条网络见涨
近年来,实体书店一直逃不出业绩下滑的命运。租金成本、人力成本自然造成了压力。王宝玲认为,经济不景气下的购买力下降也是书店营收下滑的一个原因。“近两个月来,台湾实体书店的普遍营收比去年同期下降两成左右”。
金石堂实体书店营销总监卢郁佳表示,今年的营收数据还未公布,但是,“今年的业绩也许不会比去年的好”。不过,也不全是悲观的消息。金融危机在客观上带动了一批主题图书的热销,例如《货币战争》、《大国衰落》等书受到欢迎,人们希望从书里面获得对世界的认知。除此之外,心理励志、温馨感人的文学书备受读者的青睐。“乱世之中,人心更需要抚慰。”卢郁佳说。
李沛儒认为,尽管实体书店销售额有所下滑,但是网络书店有所上涨。因此,整体的图书销售额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博客来网络书店今年的营收上涨约三成,而金石堂网络书店的营收“不降反升”。金石堂网络书店营销总监周先生表示,金石堂网络书店的营收并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反而比去年有所上涨。“在经济危机这样的大环境下,消费者遇到了困难,需要知识上的补充,对图书的需求反而会提高。人们不做风险性很高的事情了,例如投资,转而更加关注提升自身竞争力、给自己充电等方面,也开始重视身体健康,这方面的书都销售得很好”。
受访者几乎都谈到一种现象,台湾民众的阅读习惯已经转向网络阅读。如此看来,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格局还将持续下去。
“走出去”的力量
在被问及“金融危机对出版社的经营有何影响”时,周逸芬的第一反应是,“这几年反而是我们出版社最辉煌的时期”。和英出版社的秘诀就是“走出去”,即走向国际市场。由于儿童书本身的特性,和英出版社“走出去”相对而言具有优势。
周逸芬举例说,即使是在台湾出版业最辉煌的1999年,和英出版的绘本《永远爱你》一年的销量为1万多本,两年的销量约2.6万本,这在当年已是最亮眼的成绩。“这显示台湾童书市场,即使在出版的美好时代,也有其局限性。更何况,一年1万多本,对大多数台湾绘本创作者来说,是很难达到的数字。所以,开发原创绘本,另辟国际市场,是一条必须走的路”。
和英出版社从2005年开始在意大利波罗尼亚书展开始独资设立自己的展馆。从2005~2008年,和英连续四年参加意大利波隆那国际儿童书展,今年的成绩最亮眼,新书《米米说不》卖出十几国的版权,其中丹麦、芬兰、以色列,都是首次引进台湾绘本。
每年投入参加国际书展,对于一家小型出版社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金钱上的投资和实际版税收入不成比例,但“我们甘之如饴,因为我们一向就不在意短期利益,也不会把这些支出转嫁给创作者”。
在谈到作为行业协会应对危机的举措时,陈恩泉坦言,目前没有良策。“台湾市场毕竟很有限,总人口数只有2300万,而真正阅读的人也只有200万~300万。而大陆有10多亿人口,是最大的华文市场。大陆就是我们最好的选择”。谈到大陆市场,陈恩泉很兴奋。“大陆13亿人口,即使是1/10的人口每年买一本书,也是很可观的数量!大陆和台湾在文化上毕竟是同根同源”。
今年是两岸出版交流20周年。从年初到9月,大陆和台湾的交流活动陆陆续续地展开,并将在明年的图书订货会和图博会上延续这股热浪。陈恩泉觉得,现在正是台湾出版业进入大陆的契机。而第一个目标是要有合适的通路。“没有路,就走不进去。”陈恩泉看上的第一条通路是大陆的农家书屋市场。他向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建议,由台湾出版事业协会出面向大陆农村书屋市场提供100本书目,供采购之用。(黄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