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刘慈欣背后的男人:发掘《三体》的原来是他

时间:2016-08-18 09:24   来源:华西都市报

  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科幻世界》杂志主编姚海军。陈羽啸摄

  如果不提前打听,很难有人将这个高高瘦瘦、喜欢穿衬衣、说话声音透着温柔的中年男子与科幻圈大拿联系到一起。他叫姚海军,不仅是目前国内唯一真正意义上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的主编,还是发掘出刘慈欣等一众科幻名作家的“伯乐”,更是见证了近几十年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资深科幻迷。

  8月17日,姚海军接受了封面新闻(thecover.cn)记者的专访,畅聊了正在举行的2016成都国际科幻电影周,也对中国科幻的产业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生与科幻结缘的“园丁”

  上世纪80年代,还是“小鲜肉”的姚海军从数学老师那里得到了人生中第一本科幻作品《奇异的机器狗》,这本只有3.5万字、售价4角5分的小册子,让他与科幻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6年,还在技校读书的姚海军成立了“中国科幻爱好者协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自发成立的科幻爱好者组织,星河、韩松等后来科幻界的骨干作家都是这个协会的会员。

  姚海军自己筹钱,手刻蜡纸,油印出版了第一期属于科幻爱好者的《星云》杂志。因为内容精致,且汇集了全世界的科幻信息,《星云》很快就在国内打响了名气,“订阅量”也越来越大,许多科幻作家从中获知国内外最新科幻动态。后来身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的吴岩曾把《星云》带到美国,作为中国科幻的代表杂志参加展出,引起了很大反响。

  出于对科幻的喜爱,这份并不营利的杂志一办就是10年,也让姚海军成为了全国科幻爱好者心中的领头人。

  1998年,姚海军加入《科幻世界》,从读者俱乐部做起,直到现在成为科幻世界杂志社的副总编、《科幻世界》杂志主编。

  18年里,姚海军几乎一直扮演着园丁的角色,利用《科幻世界》这个平台,培养科幻作家,同时传播科幻的理念。

  科幻巨作《三体》的幕后功臣

  1999年,当时还在山西娘子关热电厂工作的刘慈欣开始给《科幻世界》投稿。

  2006年,《三体I》开始在《科幻世界》连载,这部后来被认为是中国科幻里程碑式的作品当年就引发了一股席卷全中国的科幻热。网上甚至有这样的说法,“世界上分为两类人,读过《三体》的,和没有读过《三体》的。”

  从最初的连载,到《三体》被译成英文走向海外,姚海军一直参与其中。2015年,刘慈欣荣获“科幻功勋奖”,颁奖者正是他的伯乐之一姚海军。

  对于刘慈欣和《三体》的成功,姚海军认为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如何在中国科幻界培养出更多的刘慈欣,创作出更多好作品,还是一个问题。

  “10年前我们做过调研,我们的读者主要是高中生。”姚海军说,这样的情况需要改变,“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科幻和喜欢科幻,营造这种环境。目前来说,中国科幻的环境还很弱。”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