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许多不安,在生命中的某个节点,人一旦真正体会到衰老和死亡的存在,便再也无法摆脱恐惧,哲学、美学、文学都无法解决。”
汪若这篇名为《六十岁的中文系女教授》的小说,刊登在7月出版的《收获》杂志上,与韩少功、周嘉宁、翟永明、毛尖、吉狄马加等作家的作品共列。不同的是,这是一篇“网络小说”,来自于5月18日上线的移动创作出版平台“行距”。
网络写作与传统文学创作不应处于分道扬镳的状态
“是的,我们现在接受在线投稿,你的才华一分钟都不需要等待,我们每位编辑都在‘行距’上出没。”今年5月,居于中国文学期刊金字塔尖的《收获》宣布,将直接通过手机APP软件接受在线投稿。而此前,包括《收获》在内的严肃文学杂志长期只接受纸质投稿。
虽然只是投稿方式上的小改变,但足以窥见文学生态系统的悄然嬗变。
在线投稿,是“行距”APP为《收获》订制的一个功能。在“行距”的开发者、“赞赏”IP平台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序看来,以往,网络写作只存在双边关系,创作者的作品优劣靠用户的点击量判定。也因此,“同质化、文学性弱、IP泡沫等问题随之出现。”而优质文学创作的三方关系机制,既有作者、读者,也有编辑和出版人,到互联网时代演变成简单双边模式,难免缺乏专业判断和审美引领。
但在当下,在覆盖生活各个角落的网络空间,零门槛的草根网络写作明显压倒传统优质文学创作。陈序坦言,“年轻人在网上提到文学,只会想到《寻龙诀》《盗墓笔记》等,很难想到莫言、余华。惟一一个在线诞生的茅盾文学奖作品《繁花》,也不是在主流网络写作平台创作、发布的。”
“源于草根的网络写作与经过沉淀的优质文学创作不可能一直处于分道扬镳的状态,这是一个能力错配的问题。”陈序认为,“我们希望探索在移动互联网上,优质文学创作如何重新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