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最美的书”部分中国获奖作品
《刘小东在和田&新疆新观察》 铜奖 (2014年)
《诗经》 荣誉奖 (2010年)
《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 荣誉奖 (2009年)
《不裁》 铜奖 (2007年)
《曹雪芹风筝艺术》 荣誉奖(2006年)
特派记者 路艳霞
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昨天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他们,个个黑衣加身,背着双肩包或布袋,在展厅里显得格外特殊。正是他们,给中国图书“穿”上了最美的衣裳。昨天,这二十多位设计师为2015年“中国最美的书”入选作品展及2015年“中国最美的书”颁奖仪式而来。
20本书获封2015年“中国最美的书”。而从2003年起,共有271本书成为“中国最美的书”,其中15本赢得“世界最美的书”,包括金叶奖、金、银、铜和荣誉奖在内的多项桂冠。外界很难知道,中国图书设计理念也由此发生着巨变。
首届“中国最美的书”全是借的
关于“中国最美的书”的来历,如今听起来甚至有着惊险的意味。
前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副主任祝君波,多年前曾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当社长。1989年,这家出版社出版的《十竹斋书画谱》在德国莱比锡国际图书艺术展览评奖中得了“国家大奖”。但此后,随着东德和西德统一,这个为社会主义国家而设的图书评奖也不复存在。
2001年,祝君波升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2002年,新闻出版局派了个“探子”到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探虚实,通过多方人士找到了“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机构——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并与主席乌塔·施耐特女士建立起联系。那时候,老外没搞清楚到底是上海大,还是北京大。但上海人的精明显露了出来,并没有正面回答,“我们代表中国来送书。”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认为,中国不能缺席“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于是承认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是“世界最美的书”在中国的唯一评选机构。
2003年时,上海书展规模还不大,祝君波却争取到了500平方米的展位,获得了几千元的资金支持。他要搞一个中外图书设计艺术展,展场内一半展中国图书,一半展外国图书。但他坦言,展览除了名字外,其实一本书都没有。“我和两位设计家一起,到上海书城借书,从20万种图书中精挑细选了五百多本中文图书。而另外五百多本国外原版图书则全是从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借来的。”由于举办得有点仓促,评委全部来自上海当地的出版社。大家经过慎重投票,评出了16本书。首批“中国最美的书”很快寄到莱比锡,2004年1月,《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竟然得了金奖。每年,全世界只有14本书获得“世界最美的书”,这个数字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