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炮制“谋杀”——《谋杀的语法》出版

时间:2016-07-15 08:20   来源:中国台湾网
    
  谋杀在表达中的特殊地位由来已久,谋杀叙事早在十八世纪晚期以及十九世纪早期就已开始流行,它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而出现。我们可以认为谋杀叙事是一种批量生产的产品,但我们一般不会认为谋杀是批量生产的对象,尽管二十世纪战争频繁,种族灭绝时有发生。“集体屠杀”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循环。“谋杀”表示了一种涉及他人的个人行为,而当谋杀大规模发生时,我们称它为“大屠杀”、“种族灭绝”,或者是“战争”。谋杀是违反法律的,而“处决”或是“死刑”则表示在法律的名义下实施的杀戮。这些词语之间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那些反对由国家批准的杀戮的人们而言,“处决”等同于“谋杀”。“杀死一个人,你是杀人犯;杀死成千上万的人,你被称之为征服者;杀掉所有的人,你就是上帝。”法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让·罗斯丹(Jean Rostand)在《一个生物学家的思想》(Thoughts of a Biologist,1939)中的这句话讽刺性地指出了,杀戮行为的绝对数量可以改变它的质量。
  黑暗的阴影处和银幕外部空间促使我们去想象看不见的暴力,真实的动物屠宰镜头与虚构的人类谋杀镜头相互拼贴在一起,从谋杀受害者视角出发的反打镜头的缺失——在《谋杀的语法》一书中,卡拉·奥勒通过讨论这些图像或者图像的缺失阐释了谋杀场景如何挑战并改变了电影。奥勒认为,谋杀在电影中具有核心地位,因为谋杀在不同层面上反映了电影表达的实践。死亡与谋杀在抹杀生命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谋杀发生之前的存在性的关注,正如电影在表达现实的同时,也揭示了其表述对象的缺席。但是,谋杀与电影的共同点不只是这种“在场”与“缺席”、运动与静止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死亡不同,杀戮行为使得单个主体被人为简化成可抛弃的客体。谋杀与电影一样,涉及到一个关键的选择——电影中的哪些段落是要剪辑掉的,哪些是要保留的。
  2016年5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新书《谋杀的语法》中,列举了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惊魂记》《群鸟》《西北偏北》《迷魂记》,苏联蒙太奇学派领军人物爱森斯坦的《战将波将金号》,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闪灵》等通过理论与片例剧照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电影中的谋杀场景是如何建构的,电影中谋杀镜头的叙事内容、意义及镜外深意。此外,奥勒引入了具体细节、道具及场景的分析,如电影中“手枪”的出现代表了何种意义?面部特写镜头之间的组合建构了怎样的电影图景?现代恐怖片、动作片中,科技手段的运用以及碎片化的谋杀情节是如何在一部电影中被拼凑完整的等详细解读了光影之下的“谋杀”叙事。以“拉片儿”式的分析并结合详细的理论阐述,本书为电影实践者们提供了拍摄谋杀场景、制造悬疑氛围的一整套方法。
  谋杀之所以成为电影史上的最基本场景,原因在于它呈现了生命的消逝,最终成了电影终极表达的体现。《谋杀的语法》一书将为你解密镜头下的谋杀真相,教你拍出最完美、精彩的谋杀画面!(郭意飘/文)

  

编辑:杨真斌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