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我的批评观》: 中国当代批评界的“光荣与梦想”

时间:2015-12-28 09:44   来源:凤凰读书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李敬泽致辞

  是什么力量能让四代批评家"不改初心"?一向致力于扶持青年学人的《南方文坛》是其中之一。23日下午,包括李敬泽、谢冕、曹文轩、陈晓明、孙郁、程光炜、戴锦华、孟繁华等在内的四代批评家共聚一堂,围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三本新书《我的批评观》、《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以文学为志业--"80后学人"三人谈》展开讨论。

  沙龙首先由《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致辞,张燕玲表示,"批评的初心"来源有三点,《我的批评观》集成了96位文艺批评家的文化批评观,完整呈现了"96颗文艺批评的初心"18年来的创作全貌;第二个原因,批评的初心在于描述和激励当下,批评的初心是否纯洁、朴素,是否在经济时代有所迷失?第三个原因,《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80后学人"三人谈》,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四位作家的批评初心。

  "中国的小说、文学是不是有世界水平有争论,不好讲;但批评家的创作谈确实堪称世界级水平",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在开场白中,如此追溯批评家们的批评生涯在青春勃发时期的志向与信念。"十几年之后将这些创作谈放在一起,本身就构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本,由此可以考察中国文学批评这些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包括批评家们的观念、对批评的看法的变迁,有很经典的档案或者经典的味道。我认为,《我的批评观》确实是属于一种'立此存照'的书。"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谢冕发言

  年过八旬的批评界泰斗谢冕则坦言,自己也是《南方文坛》培养出来的,批评"在自己(年轻)那个年代是很贫乏、枯燥、僵硬、单调的。在那个时代(批评家)是一个两个,像今天这样96个人来谈"我的批评观",是难以想象的。过去"批评"是没有"观"的。因为批评只是一种形式,也就是被打了,被扣了帽子,上山下乡,是这样一种批评,没有自己的"观"。现在批评有"观",而且是"我的批评观",这也是过去年代难以想象的事情。"我常说文学批评在近代很寂寞,文学批评家很寂寞,写出来的批评文章很寂寞,比起作家、诗人、小说家,差别很大。《我的批评观》是对中国批评界的全覆盖,让我们感觉到一种非常的信心。"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则从中西文脉的视角加以剖析,他谈到,好的评论文章是作家写出来的,包括卡尔维诺、托尔斯泰,但是现在发生很大变化,多样性的批评景观已经出现了,且很有意思,出现了"人的声音说话"。孙郁教授还谈到了"80后"怎么办的问题,"80后"的问题,不是一代人的问题,而是几代人的问题,是我们这一代乃至全社会的问题,或者是我们文化逻辑起点的问题。这个追问既要警惕全球化时代的影响,又要提防革命时代的负面影响。也只有这时,我们才会发现,解放的路还非常遥远,我们没有历史的历史已经很久了。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导师戴锦华发言

  人称"戴爷"的戴锦华教授一向以犀利著称,她在发言中特别强调,放置文学和放置文学批评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和深刻的变化,而且,坐落中国的世界的激变程度,我自己的看法是,现代史有史以来的激变程度,超过了文学史,一个全新的文明样态,并且尝试回应危机、人类求存的时刻,是根本要开始了。这个时候,我们怎么讨论文学,怎么讨论文学批评?戴锦华进一步认为,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不是文学边缘化的问题。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并未边缘化,今天文学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不可替代,就如同电影、电视剧没被替代一样。但是今天现代文学、现代电影、现代艺术的社会结构是否仍然会继续?在文明的临界点、文明的突破口上,文学或者文学工作者、文学批评家、中文系教授,他们是一个被弃的棋子还是空前重要?在这个时候,一个高度的自觉、一个原创性的应对成为必须。

  李敬泽在发言中认为,网络文学的要害不在文学的网络,网络文学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那个通俗文学。《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作者、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邵燕君谈到,网络文学在十余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一套独立的生产-分享-评论体系,形成多姿多彩的粉丝部落文化,这一切都对运转了60年的主流文学体制和延续了近百年的"新文学"传统发出挑战。她尤其强调,书中有网络文学发展史的年表。这个年表是以网络资深粉丝、学术研究资料为底本,加上同学们的阅读经验组合而成的。另外,还要请四家最重要文学网站的原创元老人物进行审读,所以会是迄今为止网络文学研究"一个比较踏实的文学资料"。

  “80后学人”代表

  当天最年轻的几位80后批评家,都向前辈学人表达了感谢。虽然登上舞台的时间相对不长,他们的作品已经引发了很大关注。由中国人民大学杨庆祥、复旦大学金理、华东师范大学黄平共同完成的《"80后学人"三人谈》,专门论述了"80后写作与当下中国"的种种话题,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全面剖析了80后写作的历史和趋向。这本书的出版,也被视作"80后学人"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

  杨庆祥在发言中表示,《我的批评观》这本书,用一句话来说,可能是中国当代批评界的"光荣与梦想"。从内容而言,建构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谱系和景观,这个谱系和景观重要的特点是带有人生命的体温和痕迹。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