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崖边报告》作者阎海军北京座谈 呼吁“守住乡土"

时间:2015-12-28 09:44   来源:凤凰读书

  2015年,一本反映乡村生活的非虚构作品《崖边报告》,以其真实有力的笔触引起广泛关注,将农村问题再次带进公众的视野。在城市化浪潮之下,中国乡土到底发生了什么?奢婚,打工潮,空巢老人,乡村留守者……乡土生态以及秩序在悄然发生着裂变。到底何处才能还乡,乡愁如何安放,乡土终归走向哪里?作者阎海军试图通过文字和镜头,全景式呈现中国西部名为“崖边”的村庄变迁史,记录数十年来崖边人的命运史,打开乡愁之结,探讨和寻找还乡之途。

  2015年12月20日,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的1898咖啡馆里,阎海军来到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主办的《崖边报告》新书分享会,与在场的读者深度讨论了“抵达不了的城市,无法回归的乡土”这一极具当下现实意义的大命题。

  “我们今天讲乡土的裂变、故乡的沦陷,除了经济方面,最核心的是文化方面的变化。”日前,在一次分享交流活动中,阎海军如是说。在他看来,所谓的城市化并非只有“消灭”农民这一种路径,城市化即是现代化,在农村也可以实现对现代化的追求。一方面要让进城打工的人能在城市落得住脚,另一方面也要在农村当地实现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守住乡土”并不反对城市化趋势,只是反对盲目或者急速地推动城市化,提倡城市和乡村建设两翼齐飞。以下为交流内容:

  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主因是环境因素

  谈到中西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主因,阎海军认为主要是环境问题是其主因。阎海军十分认同美国学者戴蒙德在著作《枪炮、病菌与钢铁》中的历史观,即“环境对生物进化作用很大”。在他看来中西部贫困地区,人的文化素质有一定根基,包括特别注重劳动,八十多岁的人都想到要劳动,那么辛苦都发展不起来,地理环境的因素是很大的。也不是说那个地方行政就不行。现在国家重视扶贫,这是一个新的契机,我们应该抱有希望。

  阎海军谈到,已经很有多学者在中国乡村进行乡建实验,比如温铁军老师,包括早期的梁漱溟先生。乡村建设的根本应该是促进农村互助合作,更好地形成基层社会治理。人们今天讲乡土的裂变、故乡的沦陷,除了经济方面,最核心的是文化方面的变化。

  现在的城市居民,人和人是陌生的,而农村有熟人社会的特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乡村一直有人情味在里面。随着城镇化的冲击,这些东西在慢慢弱化,比如很多人盖房子也变成赤裸裸的讨价还价。很多教授和学者的乡建试验,要真正落地生根,需要很好地组织农民。

  村庄确实需要很多方面的建设,但主要还是要靠村庄自身。现在国家提出“新乡贤”概念,也是鼓励出去的人回乡,让年轻一代的农民看到希望。有相关统计,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就算中国届时达到发达国家70%的城市化水平,中国还有5亿人留在农村。一味强调城市化,认为只有这一种路径,并不是好的解决途径。

  “守住乡土”,不要盲目或者急速推动城市化

  阎海军认为当下农村土地问题的关键不是土地私有化,而是应该“守住乡土”。“守住乡土”不是反对城市化,而是更加重视乡村建设,让城市和乡村建设两翼齐飞。不要盲目或者急速地去推动城市化。一方面让进入城市的人留得住,有医疗,有社保,真正成为市民。阎海军反问:“打工的时候在城市里窝棚住着,那也算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总的进程,谁也阻挠不了,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回村,应该是有序的一种城市化,进城要能立得住脚,那才叫真正的城市化。

  现在的村庄在城市化外部冲击之下也在不断变化。在阎海军看来,城市化就是现代化,追求城市化就是追求现代化,为了生活品质的提升,农村也应当追求现代化。

  作者简介:阎海军,一九八二年出生于甘肃通渭。媒体人,独立纪录片导演,青年学者。现供职于电视台。长期从事“三农”问题调查。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