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少食健康:节制饮食可祛病 品味美食心态佳

时间:2014-04-09 08:40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答:“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这个结论一定是在一日三餐的基础上提出来了,可是,在我看来,一日三餐只是一种思维程序,我们的祖先以前就一定能保证一日三餐吗?如果一日三餐的这个前提就不一定正确,那他推出来的结果会正确吗?

  问:你怎么看现代人营养均衡的问题?

  答:牛只吃草,营养均衡吗?现代的营养均衡是在认定身体必须需要七大类营养的前提下提出的,有了这个前提才得出这个结论,可是,这个前提是人为设定的,而不是自然的产物。那你去考证一下自然界的动物怎么能保证营养均衡呢? 5000年文明之前,人们连刀耕火种都不会,虽说有一些植物,但水果也很少,我们人类不仅生存下来,而且越来越强大了。

  这是我和一名学员的对话,他是一名营养师,听完我的课后,他对我说:“盛老师,听了这堂课,感触很深,我觉得你说得也有道理,但是我总觉得这好像与营养平衡论有些冲突?”

  我笑了笑,说:“关于营养平衡各有各的看法,我们不论谁的对与错,也不去批评任何人。因为对食物、对自然的认知,不同的人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不同。”

  我们经常说“观点”,其实所谓的“观点”就是站在某一个角度观察到的某一个点。既然是观点哪有对与错?他从这个角度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你怎么能说他不对,他又怎么会确定他错?就比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看是这样的,你看是那样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结果肯定不一样。

  依我看来,自然界中,有肉食性动物,有植食性动物,也有杂食性动物,它们有的吃肉,有的吃草,它们的营养并不均衡,但它们却能够生生不息地得以繁衍。就像老鼠,你看它繁殖多快。

  我曾经拜访过 100 多位长寿老人,他们生存的环境,第一偏远,第二少食,他们的食物不可能达到营养均衡,但是身体很好,很健康。

  台湾有一个知名作家,曾专门找了一个著名的营养专家为自己配餐。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睡觉……生活作息、饮食起居全都按着规定来,这样一直坚持了很多年。可是到了 40 多岁的时候,去医院一检查——癌症。

  她很失望,也很不解,自己一辈子很讲究,完全按着那些标准来生活,一年 365 天都是按着各种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的,如此规范、营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怎么还会能得癌症呢?

  痛思之后,她做了一个决定——她要告别生命。于是,她把台湾的一帮老朋友全都邀请来,开了一场生命告别会。女作家说:“以前,我总是听所谓的‘权威’的意见,却没有正确地看待对自身的身体状况。从今之后,我不想再被那些‘规范’束缚,我要顺其自然,做事如此,饮食也一样。”

  后来,女作家就抛开一切桎梏去旅游了。在这个过程中,她按着自己的心性生活,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活得小心翼翼。她说,我从来没有发现过生活会这么有趣。饮食上,完全按着自己的兴趣,尝试各种口味,想吃就吃,想不吃就不吃,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生活着。比如说,在以前有许多食物她都不吃,像油饼、油条或者烧烤的食物,因为大家都说不健康。但是,现在,她听从身心的意愿,不再有那么多约束,偶尔也会尝尝这些新鲜“食物”,只不过是所吃的东西量少些。就这样过了 2 年,最后的结果是她的病情逐渐有了好转。

  所以说,心思的束缚会带来饮食习惯的束缚,而饮食上的“斤斤计较”,也会生发出疾病。看来,要想获得身心的健康,更要有一份随顺的心境。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